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3頁)

崇禎十四年,是崇禎最後八年中僅有的沒有大規模水旱蝗災記載的年份,剩下七年年年有。

但即使是這樣收成好的年份,瘟疫卻免不了,崇禎十四、十六、十七,都是瘟疫之年。

今年京城周邊人口染病者便估計都有三分之一,河南更慘,至少過半人口染病。

消停一年半後,到了崇禎十六年下半年到十七年年初,大疫再次來襲時,更是直接把京城幹掉近半人口,李自成打過去時哪裏還有力量固守。

不過,沈樹人對瘟疫倒不是很害怕,因為他有科學知識,他知道水旱沒法抵抗,蝗災稍微好治理一些,而大瘟疫主要跟戰亂有關,殺人多了屍體不及掩埋,當然會有瘟疫。

另外,前面連續四年水旱,餓死的人那麽多,餓死者就更沒人掩埋了,一樣會成為傳染源。

今年從河南開始的瘟疫,跟此前的災荒、今年的屠戮,明顯有關系。崇禎十六年下半年那場,則跟李自成開挖黃河水淹開封城、制造黃泛區有關,最後波及大半個華北平原。

沈樹人沉思半晌:“瘟疫最主要的源頭,是死人不及時處理導致的。守好江漢,不讓北方染病流民大規模南流,本地對戰死者餓死者及時焚燒掩埋,就能控制住。

唉,只是又多了一項需要官府開支的差事。要是銀子不夠花,也得想辦法從厘金裏抽。拿這錢組織將士們收屍焚燒。”

沈樹人冷漠地侃侃而談,聽不出語氣的波動。

不是他不拿死人當回事兒,而是處在他的位置,已經沒有精力去憐憫死者,那只是一個數字,他要做的就是用科學的手段和管理,把這個數字壓低。感性用事沒有任何幫助。

……

沈樹人打著郊遊的旗號,巡視完最後一個鄉,當天下午就在大冶縣最大的豪紳家中用膳。

這戶人家姓秦,族中有位堂兄弟秦日廣,在武昌府做推官。因為家族勢力大,所以今天的宴請,還有不少本地官員作陪,連大冶縣的知縣、主簿也都來了。

本地的老族長名叫秦基烈,族中在大冶有田地千頃,還幫著官府經營掌管大冶鐵礦多年,兼營了不少鐵鋪。不過秦基烈年事已高,如今幫官府經辦鐵礦的差事,已經由他兒子秦日新在做。過去這幾年,靠著幫左良玉的軍隊經辦軍械,聽說也賺了不少銀子。

要不說左良玉的起始地盤其實比沈樹人好得多呢,他當軍閥之初,就占了一塊有大鐵礦的州府,打造兵器都不用從外面買鋼鐵,最多買點焦煤、木炭。

可惜左良玉不懂組織生產,要是這樣的地盤早兩年給沈樹人,沈樹人崛起速度肯定還要快。

秦家人對於新來掌權的道台,心裏也是有些忌憚的,唯恐一朝道台一朝辦事人,把他們秦家人撂開。

尤其他們聽說了沈樹人跟左總鎮關系極為惡劣,可以說是勢同水火,自家當初幫著左總鎮辦了這些年兵器軍械,難免會遭到清算。

所以這次在招待禮數上還是很周全,好酒好菜可了勁兒地上。沈樹人最近在假借聲色犬馬低調暗訪,對這種招待當然也不會拒絕,一副紈絝子弟的樣子,照單全收。

但不管怎麽享受,沈樹人內心始終存了一根定海神針:他用理工科技術人才、數學賬目管理人才,絕對不問對方曾經給誰效過力。只要對方將來好好做事,不欺瞞他,就可以繼續留用。

當然,這個待遇也僅限於對理工科、專業技術人才。

文科官僚肯定要看服務履歷的,至少當過漢奸的絕對不能用,服務過流賊的要看情況,看他在流賊內部起到了什麽作用。反正明朝不缺讀書人,科舉都辦了幾百年了,就算把漢奸全殺了,剩下的讀書人也夠做官。

一番酒宴應酬、把沈樹人稍稍伺候舒服後,大冶知縣劉民生,便幫著賠笑牽頭,在沈樹人面前說好話:

“道台大人,聽說您重視兵備,比左良玉時更甚,這大冶縣內有鐵山,可是籌辦軍備的重中之重,維持鐵山照常運轉的事兒,也是馬虎不得。

今日恰好您到此,下官等也趁機恭聆教誨,知道將來這大冶鐵山該如何經辦、是否沿用舊法,還是要進行什麽改革……”

沈樹人放下酒杯,拿折扇虛指一按,劉知縣也就立刻閉嘴了,沒敢再幫著說好話。

沈樹人咽下酒水,慢條斯理說道:“鐵山的事兒,眼下還沒空操心,這才秋收剛完,本官一直關心著勸農的事兒。

你們大冶縣今年收成如何,先細細匯報一下。還有,本官明年要在這大冶也推廣種植玉米、土豆,本縣田土的上下水旱,可有重新摸排過?來年有多少土地適合種那些舶來物?地方士紳又要向官府借貸多少種子貸,能算得出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