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困獸之鬥(第2/3頁)

《孫子兵法·九地》篇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便是從孫武子此舉衍生而來,是他對自己此次用兵經歷的總結。

可惜賀一龍不讀書,作為一方軍閥,他居然連孫武子的事跡都不知道,孫武子都不敢走的路他非要走,這不是天賜我們破敵麽!

估計他這種文盲,就算知道‘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也是靠聽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才聽來的吧。”

沈樹人一番縱橫捭闔的侃侃而談,其實也沒說太細,甚至有些地方為了簡明扼要,犧牲了歷史的真實性。

否則,手下這些大老粗肯定沒耐心聽完他掉書袋。

但是,這番話的鼓舞士氣作用顯然是達到了。

眾將很多也讀書少,不知歷史典故,現在被點破,得知賀一龍犯了那麽多“兵家大忌”,

得知當年在這片土地上,孫武子跟楚軍也打過,但孫武子當年選過的正確選項賀一龍一個都沒選,那他不是找死麽!

沈樹人一介文官,真到了最後真刀真槍的環節,他是幫不上忙的。

唯有在開打之前,在謀篇布局時,盡其所能把士氣BUFF加到極限。

如果士氣可以數據化,估計現在左子雄等人頭頂上,都跟後世暗榮的《三國志》遊戲一樣,頂了個“士氣120”的血條。

“賀一龍屢犯兵家大忌,自陷絕地還負隅頑抗,我軍斬之必矣!”左子雄摩拳擦掌,振臂高呼。

眾將中也有文化水平稍高一點的,比如張名振,聽完兵備大人的激勵後若有所思,問道:

“大人,可是您也說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當年韓信不也是自陷絕地,激起將士們死戰之心麽?

賀一龍到此,他手下定然都想到了,唯有死戰突圍才有生路,否則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我們不得提防著他們狗急跳墻、爆發出困獸猶鬥之烈麽?”

沈樹人智珠在握地大笑:“你比左遊擊多讀點兵書,可惜也是讀書讀一半,最後反而膠柱鼓瑟。孫武子和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單單靠困獸猶鬥、背水一戰贏的麽?

當然不是了,這只是他們誘敵的手段,是為了讓敵人輕敵冒進,還得配合其他致勝的關鍵招數。井陘之戰,韓信關鍵靠把陳余勾引出來,偷家贏的。

既如此,我們今天把賀一龍逼入絕地,只要不冒進,不求戰,讓賀一龍去急,我們就是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我才讓你們穩紮穩打,五裏一進,隨時挖溝,遇到敵人掉頭就立刻固守。這種險要之地,誰進攻誰吃虧,我們不急就必勝!”

張名振聽得一陣懵逼,他原先那點兵法閱讀體驗,跟兵備大人的精妙剖析一比,簡直就是膚淺至極。

“兵備神算,末將等望塵莫及!”張名振、楊晉爵誠心齊聲嘆服。

而左子雄和金聲桓也想叫好,卻詞匯量匱乏,都不知該如何形容對別人智力的吹捧。

……

戰場的另一側,北面六十裏外的‘大隧’谷口。

賀一龍的人馬,其實已經抵達這裏兩天一夜了。至今為止,賀一龍仍然沒覺得自己當初的計劃不對——

自己的兵力至少三倍於官軍中的任何一方,只要自己有機動性優勢,能各個擊破,就算滅不了官軍,突圍總可以吧?

劉國能跟他一樣都是流賊出身,怎麽會為了沒有利益的事情,這樣死磕到底?

但是現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劉國能這次並不是出工不出力,而是在賣力地抗傷害,拼了血本堵截他!

兩軍第一天只是小戰一場,雙方在武器裝備質量種類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打了一個多時辰,以賀一龍方傷亡率數倍於敵的情況下,拉開結束了戰鬥。

劉國能仗著防守的優勢,而且在賀一龍抵達前,他已經在‘大隧’谷口經營了四五天了,挖了比較深的壕溝,還把挖出來的土在溝後面堆成夯土墻,還部署了一些削尖的木刺竹簽陷阱、障礙。

這些都給劉國能贏得了正面戰術優勢,加上山谷狹窄,人多一方也展不開陣型,在交戰正面雙方能投入的人數始終是一樣的,人多的只能留著當後備隊。此消彼長之下,賀一龍初戰敗北再正常不過了。

賀一龍把初敗的理由總結為“自己遠來疲憊”,這才匆匆結束第一天的戰鬥,讓部隊好好休息,同時思索對策。

一夜之後,還真就給他想到了一些改良的點子:不是地形太窄,兵力多的一方展不開麽?那咱就玩車輪戰!

賀一龍預先把部隊部署成好多個批次,每次只帶兩個批次的人馬到前線,跟劉國能血戰。後續大部分人留在平靖關附近休息,以免長期保持戰備體力下降太快。

一旦前線出現不支、動搖,那就把疲勞的部隊撤下來,換上生力軍繼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