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天下英豪盡入吾彀中(第2/2頁)

閻應元、張名振都說道:“卑職在江陰/南匯打擊海寇時,便聽說蘇州沈家的慷慨仗義。府台少年得志,高中兩榜進士,得天下耿介之名,更是無人不知。”

沈樹人恍然,轉念一想也正常——他認識的這些人,很多都是《明史》上後來跟著魯王政權一起,退到舟山後堅持抗清死節的義士。

(注:歷史上沈廷揚退到舟山、散盡家財造海船抗清,其實也是在魯王的旗號下,當時魯王就在舟山,任命沈廷揚為戶部尚書,其實就是拿沈家的錢當魯王政權的軍費來源。)

而將來有能耐退到舟山跟清軍打海戰的將領,如今多半都是在沿海衛所、縣城防禦海盜。沈家是北方最大的海商,這些文武平時都多多少少收過沈家的好處、懸賞。

沈樹人一露面,效果自然是出奇的好,他僅僅只用出一張臉,就已經收獲了這些人相當的忠誠度。

沈樹人心情大悅,繼續說道:“雖說按朝廷法度,調任之事不用跟本人商量。但我以為,怯懦之人強行逼著去,只會誤事,所以此番還是想多提攜一些自願的人。”

說著,他就讓眾人都坐下,一個個自我介紹一下,互相熟悉一番。

有了剛才的鋪墊,氛圍也很是輕松,倒有點像後世的面試,而非吏部的銓選。

所有人果然無一退縮,閻應元、張名振率先振臂一呼:“為國擊賊守土,本就是人臣本分,豈敢畏戰推辭!”

半炷香的時間後,沈樹人也把閻應元、張名振、王翊、楊晉爵等一眾基層文武的情況都了解清楚,也把名字和臉都對上了。

這些人普遍職務都還不高,歷史上要到南明時、隨著大批高層軟骨頭官員投降,他們才漸漸升上來。

閻應元不過典史,正八品。王翊是余姚縣丞,從七品。張名振是武職的守備,楊晉爵也差不多。

以沈樹人的品級,調動完成之後,完全有權限指揮他們,程序上也沒有任何障礙。

摸清大夥兒的動機後,沈樹人就開始討論待遇問題,告訴他們凡是願意去流賊肆虐的戰區,普遍都能比目前升至少半級。如果最近考功優異的,那就直接升一級。

然後,他還把黃州、隨州出缺的各縣、各衛情況公布了一遍,讓他們先自己挑,如果有沖突,再由沈樹人和吏部這邊的蔡郎中調劑。

往常調任,絕對沒這麽優厚的條件,說到底還是沈樹人銀子使得到位。

忙活了小半個時辰後,蔡郎中也算是“現場辦公,加急解決”,

最後核定閻應元升為知縣,任隨州府孝感知縣。

王翊也升為知縣,任黃州府黃陂知縣。

張名振、楊晉爵都升為都司。

眾人見跟著沈樹人實打實有好處拿,愈發對他心悅誠服。

最後,沈樹人學著那些人力資源的樣,問大家“還有什麽問題想向我了解的”。

幾人相視一眼,閻應元率先問道:“沈府台,實不相瞞,剛才我也看了,我等主要都是因為這一兩年內,有驅逐、殲滅海寇的些許軍功,才被您看重。

可是,您調我們去湖廣,不怕我們的將才不得充分施展麽?自古隔行如隔山,我等擅長水戰,不一定擅長山戰。為國效死我輩自然不怯,只怕沒能人盡其才、不能為朝廷多立點功。”

沈樹人立刻寬慰:“誒,這個你們放心,我相信你們。我用人首重人品忠義,至於具體戰術,可以繼續學的麽,兵法都是觸類旁通的。”

閻應元想了想,沒有再說什麽。

倒是一旁的張名振,被這番對話提醒,忽然想起:“沈府台,末將聽說令尊當年曾開出過懸紅,誰能滅了海寇顧三麻子的,賞銀三千兩。

此番閻典史的考功,正是射殺了顧三麻子。不知除了朝廷正賞升遷之外,沈家的私下懸紅還作不作數呢。”

“當然作數。”沈樹人想都沒想,

“今晚我本就在眉樓擺了酒席,還會有一位我在國子監時的至交師弟、一並赴約。閻知縣,到時候你直接來領銀子就是。

我那師弟,你們應該也認得,鄭森鄭成功,福建鄭總兵的嫡子。這次吏部已經定了,也授他去隨州做官,跟著我一起為國出力。也希望大家將來定要和睦互助,勠力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