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百萬漕民衣食所系(第3/3頁)

如果沈廷揚真有法子把運費降到那麽低,那他做別的營生時定的運費為何如此暴利!據臣所知,沈家跑海,無論運輸絲綢、棉布、茶葉等物,到天津或是朝鮮,每石貨至少要留出三五兩銀子的運費利錢!給朝廷運糧,他卻只收五錢,這是故意向陛下示好、欺騙於陛下!”

朱大典這樣反駁時,崇禎內心其實已經有點不高興了:朕的臣子,願意讓利給朕,到了你這廝嘴裏,怎麽反而成欺君了?

給皇家的生意打折,這不是天經地義的嘛?

崇禎還沒開口訓斥,另一邊的沈廷揚已經搶著解釋:

“陛下,臣給朝廷的價錢,確實是最優惠的,以後也不會借故漲價。但臣能證明,只給朝廷五錢,確實是有利可圖的——因為朝廷的單子,規模巨大。

臣平時販賣絲茶棉布藥材,確實利潤豐厚十余倍,可那些生意也少呀,無法讓臣的船隊每天有貨拉,當然要提高單價,彌補無貨可拉的閑置時間。

而朝廷的漕糧,一年四百萬石,夠臣全部的海船別的不幹每年跑三十趟了——實際上每年時間只夠跑七八趟。

所以就算朝廷現在把所有漕運都轉包給臣,臣也運不了。把其他生意都停了,最多也就運三成漕糧。得把臣的船隊擴大三倍,或者組織朝廷和其他海商一起來,才能吃下。

如此巨大的規模,前面提到的那些裝卸機械、碼頭棧橋建設的本錢,便能平攤到每船糧食上,攤得薄了,也就能保證薄利多銷,依然有賺。”

產業規模越大,前期固定資產投入的折舊攤銷就越劃算,這是稍微有點資本注意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的道理。

可惜明朝的腐儒不知道,朱大典這種道德君子壓根兒腦子裏就沒有“固定成本攤銷”的概念,才覺得這其中有詐。

結果興致勃勃地質疑,最後還是一腳踩到專業人士的坑裏了。

崇禎的臉色再一次變得難看,看得出來,他對朱大典胡攪蠻纏的耐心,正在逐步耗盡。

要不是朱大典官居二品、對面的對手卻只是五六品的小角色,崇禎根本就不會給朱大典那麽多機會。

“朱卿,都聽清楚了吧?若是想不到什麽不妥,這事兒便這麽定了。”

朱大典臉色灰敗,不甘心到此為止,一陣血氣上湧,決定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最後搏一把:

“陛下不可啊!就算沈廷揚沒做假賬!就算沈廷揚確實有理財儉省之能!可漕運乃百萬漕民衣食所系!

如今天下洶洶,災荒不斷,數十萬無田之人被奪了生計,後果不堪設想!難道陛下要眼睜睜看著給李闖張逆輸送更多附逆亂民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