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幫過鄉試的神秘力量(第2/2頁)

前幾天考生履歷送來時,我們看了都稱奇,陛下用人還真是不拘一格。你要是再升一點,這科也不用考了。考出來能授的官,說不定比之前的還小呢。”

沈樹人聽完,心中也是一塊石頭落地,之前的付出果然沒白費,看樣子楊閣老的能量還是大,自己稍微立了點功,立刻能被放大宣傳、足額兌現升官,不用擔心被人昧了。

眼前這個禮部官員,按說不用操心他的事兒,但實在是沈樹人的事跡太離奇,經辦人只要看一眼履歷,就難以忘記。

明朝制度,會試殿試哪怕考第一,最後得了狀元,也只是授予翰林院修撰,正七品。

既然沈樹人現在已經是正七品,考中了最多也就是平調,換個更加清貴一點的位置,但升級是不太可能了,除非又發生什麽意外情況。

……

辦完手續,距離考試也沒多少時間了,沈樹人和方以智也來不及跟其他趕考舉人文會切磋。只是剛剛調整好狀態,適應京城的水土氣候,考試就開始了。

明朝的會試分三場,而且還不是連在一起的三天三場,中間有間隔。考完已經二月下旬了。

這三場裏,也不是每場都考八股文,也有時政策論和公文寫作、經義理解。只不過會試的時政策論分值占比被壓得比較低,以免考生靠迎合主考官的政治立場來拍馬屁上位。

而公文寫作和經義理解對於走到這一步的讀書人來說,又拉不開差距,大家都能基本滿分,這才導致主要靠八股文來拉開分差。

考中的人,三月份還要考殿試,殿試不出意外的話是不會刷人的,只負責重新排定名次。考試內容是論、疏、詩,論的比重有所提升。

這是皇帝親自考的,皇帝不用擔心別人“迎合執政的政見”,也就不在乎主觀偏差。

所以八股文質量能決定一個人能不能排進全國前三百名、做到進士,

時政策論的眼光見識,則能影響你進了前三百名後,具體怎麽排序。

很多一輩子只求高中、不在乎排序的人,也就可以在時政策論上少花點精力。

就好比如果連保證高考進北大都做不到,那就專心刷高考大綱範圍內的題即可,沒必要浪費精力去學“北大入學後,內部的實驗班選拔加試”。

那不是普通人有資格操心的。

沈樹人的學問,全靠這一個多月來,跟著南直隸解元方以智的惡補,再加上他對《明史·魏藻德傳》的理解,提前暗暗打磨過了文章。

進了考場之後,基本題簡單答一下,八股文就直接靠自己預先打磨好的背誦默寫下來,倒也不費事。

關鍵是沈樹人心態很好,反正盡力就行,他也不指望考中才能升官、當地方實權派。

幾天下來,別的不說,那雍容閑雅的態度,就讓監考的禮部官員覺得這人不錯。

而事實上,沈樹人背後還有一道他自己都沒敢確信的神秘力量幫襯——遠在武昌的楊嗣昌楊閣老,之前就有關注他,聽說他立功表現好,還多次給京中同僚寫信誇過他,讓京中好友幫襯。

如今已是崇禎十三年,天下有多亂所有人都看在眼裏,科舉制度說是禮崩樂壞泥沙俱下,也一點不為過。

禮部裏那些跟楊嗣昌關系好的,當然都知道如今服務前線最重要,這沈樹人既是楊閣老要重用的,能松手就松手。

……

會試考完之後五天,眼看便是張榜的日子。

沈樹人和方以智聯袂去看榜,發現兩人都輕松過關。

方以智頗為驚訝,他是唯一知道沈樹人八股文真實實力的人,看到沈樹人的名字,也是久久說不出話來。

“賢弟,你真是福星高照,這都能給你過。這下好了,會試一過,以你的實幹之才,殿試反而沒那麽難了。

陛下策問,最喜歡問平賊事略,我們其他考生,只能空談大道理,可不比你有實際的見解。”

方以智最終也只能嘆服。

“多虧方兄幫我臨陣磨槍,否則,也走不到這一步。走,今日得好好謝師,我做東。”沈樹人說著,就請方以智去了京城最好的酒樓盛宴款待。

一眾人等休憩數日,轉眼來到三月份,便是殿試的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