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2頁)

“媽,你頭發呢。”閨女鼓著腮幫子問。

媽媽跟她同款的麻花辮竟然沒了。

下班回來的方戩也沒認出自己媳婦,大家都在馬路牙子上走,可他大步流星徑直從母女倆身邊走過去。

“方戩。”初迎招呼他。

方戩停步回過頭看妻女,微微凝眉:“怎麽把頭發鉸了?”

都八十年代了,誰還留土味麻花辮!初迎簡直懷疑自己之前的審美,她甩甩頭說:“省得你總說我頭發長見識短。”

方戩不適應媳婦的新發型,走了兩步拉住閨女另外一只手說:“你這是哪根筋搭錯了,這幾天都不對勁。”

面對檢察官同志炯炯如炬的視線,初迎可不想被他找不同,轉移話題說:“我早上跟你說的事兒,一定得跟媽說。”

方戩點頭:“好。”

大雜院的擁擠從門洞開始,很窄的門洞放著不知道誰家的廢棄農具還有椅子,院子本來是二進四合院,分為內院跟外院,中間有水磨磚圍墻分隔,有垂花門可以通行。

他們住內院的東房,本來是大三間,現在隔成了小五間,一共是五十平米,在所有人家中,他家房子最大,當然人口也多。

大雜院其它地方也非常擁擠,各家都在房子附近建廚房跟儲藏間,甚至超過自家住房本來的面積,內院跟外院都只剩不多的公共活動空間。

回到家,姜鐵梅已經在鐵皮石棉瓦搭的廚房裏忙乎,她擔心費水、費煤費糧食,不肯讓倆兒媳婦幫忙,很快晚飯就又快又省地準備好。

等晚飯開始,初迎給方戩示意,後者馬上開口:“媽,咱騰出來的房間不能賣,得留給老三。”

姜鐵梅驚訝得手上的筷子都掉了:“不都說好了嗎,臨到賣的時候咱能變卦呢。”

方戩把清晨初迎跟他說過的話說了一遍。

等他說完,初迎馬上更深入的闡述,她說:“媽,老三多孝順你們倆,他是為了報恩才留在內蒙,但他一直惦記你們老兩口,你看他回來探親帶的東西,奶酪奶棒牛肉幹,牛肉幹他自己都舍不得吃,都給咱家帶回來。他都說了會給你們養老,說不定他哪天就回城,媽,咱們得給他留房間,不留房間就寒了他的心。

當時老三多聽話,本來他初中畢業爸給他找了份啤酒廠的工作,可你說大舅媽重病要錢治病,讓他把工作讓給紅兵,他沒工作只能下鄉,本來他可以留在城市裏掙工資,可是卻孤身一人在鄉下患重病咱家人都不知道。”

姜鐵梅聽得紅了眼眶,這些年她凈顧著拉扯侄子,差點忘了當知青吃苦受罪差點得病死在外地的三兒子!

她相信二兒媳婦心眼好,畢竟她在老三下鄉之後才嫁過來,跟老三一家子都不熟,肯定一點私心都沒有,只是為了一家人和和睦睦。

方家祖上燒高香才能有這樣手捧鐵飯碗又心地善良的兒媳。

家有賢妻,方能家和萬事興。

家裏人對賣房這事兒態度本就不一,除了姜鐵梅一腔熱情想要提攜侄子,方戩、初迎、方晉南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方洪年本來就不太想賣房,畢竟房子是祖產,賣祖產那是敗家,架不住姜鐵梅三番五次地磨,本來他就耳朵根子軟,只能答應下來。

大嫂陶芋現在住著豪宅,還沒意識到房子的重要性,她樂意賣房是姜鐵梅給她了個口頭承諾,等餑餑廠招工,方洪年會把把她二妹介紹進去,她倒不是扶妹魔,只怕妹妹拉她衣裳襟過日子,二妹有個像樣工作學門手藝,她也能跟著沾光。

但聽初迎一番話,她咂摸出味兒來了,她家房子也沒多大啊,就給二百塊錢,姜紅衛擺明了是占他們家便宜!

她說話可不客氣:“媽,姜紅衛不是要給兩百嗎,大雜院這麽多,讓他去尋摸,肯定有人家有多余房,不像咱們家,住得好好的,還專門騰出一間來。”

經歷一番激烈的暴風驟雨般的思想鬥爭,姜鐵梅對三兒子的虧欠跟思念終於占了上風,拍板說:“這間房,咱不賣了。”

作者有話說:

為什麽公交司機配檢察官,我在文裏一直試圖說明在八十年代,檢察官並不比司機高端;另外可能讀者會認為他們沒有長遠眼光,他們就是普通人,就像一輩子安於本職工作或者務農沒有享受到時代發展紅利的父母,男女主的閨女就像平凡的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