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撫幼堂(第2/2頁)

宋玉竹問:“你們覺得這個怎麽樣?”

徐冰道:“還不錯,這東西是長在水邊嗎?”

宋玉竹笑著搖搖頭:“不是,這是土豆,埋在土裏長大的,這種糧食產量大,易種植,唯一缺點定大概就是容易招蟲害和退化。不過利大於弊,百姓們種植此物,若是趕上災荒的年頭可以拿來裹腹。”

徐冰這才明白過來,皇上為何這麽重視這些夷人:“這東西若真這般好,那這些人來的好啊!”

要知道在沒有良種和各種化肥農藥前,古時候的百姓在溫飽線上掙紮,餓死一點都不新鮮。像土豆這種易種植且產量高的農作物,引進過來肯定能養活許多人!

這一袋子土豆被送到司農司,由大司農安排種植培育。

可惜他們船上沒有攜帶玉米,如今的玉米主要生長在拉丁美洲,雖然也帶去了歐洲,但歐洲人並不喜歡吃這種東西。

生玉米煮熟吃還好,完全成熟曬幹後的玉米,上面有一層老皮,非常不容易煮熟。即便磨成面口感也很難吃,除了最下等的奴隸很少有人會吃這種東西。

其實玉米才是宋玉竹最想要的農作物,耐寒耐旱,非常適合北方種植。特別是這幾年北方氣候不好,糧食減產兩三層,如果能把玉米引進,會大大增加糧食的產量。

宋玉竹有個大膽的想法,想要建造一艘大型的蒸汽機海船,跟著這些夷人去歐洲走一趟,把玉米種子橡膠樹苗以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帶回來。順便還可以兜售一些土特產賺他們一筆。

貨物他都想好了,就去賣陶瓷器皿,上輩子他們就喜歡這東西,肯定能賣出好價錢!

中世紀歐洲人吃飯還用手抓,貴族能用上銀制的餐具和刀叉,普通百姓只能用木制的餐具。

造船需要時間,把蒸汽機當做動力更需要嘗試,現在蒸汽機技術還不成熟,所以談這些還為時尚早。

宋玉竹決定先把這件事交給工部和科研部,讓他們抽時間研究出來,再制造一艘可以容納千人的船只。

他把這件事跟趙驍商量了一下,沒想到趙驍比他野心還大,竟然要帶兵出征把英吉利帝國打下來做附屬國。

宋玉竹哭笑不得:“阿驍,他們離著我們實在太遠了,就算打下來也沒辦法管理。”

不過狠狠賺他們一筆還是不錯滴。

*

八月,全國人口統計結束,戶部將人數統計完呈了上去。

如今啟國共有人口八千七百五十萬,照比前朝約減少五十多萬人,這幾年的戰爭加上天災,人口減少非常正常。

這八千多萬人口中,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占19%,十六歲至二十五歲的占37%,二十五至三十五歲的占百分之26%,三十五至四十五歲為13%,剩下四十五歲以上的百姓,才不足5%。

百姓的壽命太低了,能活到五十歲都是長壽,民間更有甚者,活到六十歲以上的老者被子嗣修建瓦罐墳。

何為瓦罐墳?就是把墳挖出坑,像個罐子似的,將老人背進去,子女每日給老者送飯時順帶送一塊磚,等磚把墳口封住後,老人就在墳裏等死。

當然有錢人家自然不會這麽做,都是窮苦的百姓為了節約糧食,把不能勞作的老人送進墳地理等死。

宋玉竹捏著眉心,千百年來能讓百姓吃飽穿暖,是所有帝王的理想。即便他比常人多了上千年的見識,依舊沒有辦法快速解決這個問題。

人口普查結束後,第一批撫幼堂也建立完畢。

劉藺挑選的實驗地點,一個放在了中州的長澤縣,另一個在蜀州的清水縣。

這倆個地方都經歷過戰亂,百姓流離失所,不少孩子失去了雙親成為孤兒。撫幼堂建在這種地方可以最大幫助那些可憐的孩子。

兩家撫幼堂都是由當地商會出資建設,按照宋玉竹的要求,裏面不光有孩子們居住的地方,還有玩耍和學習的地方。

每個撫幼堂都雇傭著十位當地的婦女,照看裏面的孩子。

清水縣撫幼堂開門第一天,不少百姓站在門口看熱鬧。

他們不知道這地方是幹什麽用的,居然還有人往裏伸頭詢問:“這裏是酒樓還是客棧?”

門口的衙役道:“不是,這裏是專門收留孤兒的地方。”

百姓們嘖嘖稱奇:“沒人要的孩子送到這裏養?”

“對。”

“供吃供住?”

衙役不耐煩的點點頭:“沒錯。”

大夥竊竊私語,不明白官府為何突然建了這麽個地方,居然白給養孩子?天底下哪有這麽好的事,裏面別是有什麽貓膩……

撫幼堂開門七八日,愣是一個孩子都沒見著,明明大街上的乞兒那麽多,卻沒一個人敢進來的。

這麽下去不是辦法,再有幾天府衙就會派人來檢查了。

清水縣令想出個餿主意,居然派人夜裏去抓街邊的乞兒關進撫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