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運河

常遇春點頭道:“理當如此,最好撤職削爵流放到邊關,讓他好好長點記性。”

朱標點點頭也沒有說什麽,具體的處理方法無需跟常遇春商量,這是為君者的權利,不需要別人插手。

朱標還是比較憐惜藍玉的才華的,此人善長在惡劣條件下征戰,這是難得的本事,往後朱標也會需要他,畢竟大明版圖之外的地方都是自然條件惡劣之所,需要這樣的將帥才能帶領軍隊克服困難。

之後朱標就與常遇春說起了對他的安排,常遇春一直以來的態度讓朱元璋很滿意,所以打算讓常遇春去北方鎮守。

蒙古各部早晚是個威脅,長則十余年短則四五年,蒙古還會興兵的,現在雙方都處於需要休養生息的階段,尤其是大明,國內百廢待興,哪裏有精力去草原跟他們兜圈子,人家不跟你打你能有什麽辦法。

所以現在只能拉攏一波打壓一波,分化他們,使蒙古不能齊心協力,如此一來他們的威脅就會小很多,等大明準備好了,就會徹底接管草原。

常遇春名震天下,蒙古各部也都清楚他的本事,他去北方鎮守,蒙古就會安穩許多了,全旭他們的分化工作也能更順利了,將帥中有這個威望的除了徐達就是他了。

徐達現在要負責全國各地的軍務,不可能離開京城,所以就需要他重新出山了,常遇春自然是高興的,他天天窩在府裏也不開心,但是為了讓朱元璋放心才不得已而為之。

將軍百戰死,常遇春是一日都不想離開軍隊的,如今親事一成,朱元璋也重新信任起他,他終於可以重掌軍權了。

朱標笑著恭喜了他,其實常遇春能夠重掌兵權還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常茂,朱元璋認為常茂天資一般,注定常家未來還是要依仗朱標的恩寵,未來軍權也好收。

不像徐達的兒子徐允恭,那妥妥的就是元帥之才,這樣的人必須先壓制,然後讓朱標施恩才可以讓他任高位,否則直接讓他接手徐達的位置以後軍權以後就不好收了。

為君者做事必須深謀遠慮,眼前的一切都需要為未來服務,否則到時候焦頭爛額可沒地方後悔。

不過朱標說起此事目的更在於希望常遇春能夠主持北方的恢復工作,北方是龍脈聚集之地,自古以北方有很多軍事重鎮,其資源也很豐富,無論是從戰略還是從實際出發,發展北方都是必須的。

最主要的就是交通,梳理運河修建官道,為以後做準備,這些都需要調動大規模的勞役,常遇春這幾年能做好這件事情就夠了。

常遇春聽後點點頭,他自然清楚水路交通的意義,只要梳理好了,往後無論是運送糧食還是兵卒都可以快速的抵達,如此聯通南北對國家的好處極大。

只不過這可不是說說就行的,常遇春看著朱標說道:“這其中的消耗恐怕不壓於打兩場大戰,朝廷現在能拿出那麽資源嗎?”

朱標搖搖頭:“自然是拿不出的,所以只能等拿下巴蜀之地後再打算了,不過對運河水路的測量規劃要從現在做起,省的到時候手忙腳亂,大軍閑暇時也可以運送一些材料。”

常遇春點點頭心中有數了,朱標開始與他詳談重點要梳理的河道。

其中最為關鍵的自然是大運河了,這條運河這條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

南起余杭,北到順天府,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而到朱標注意它的時候,已經有些荒廢了,元末天災人禍不斷,其朝廷也沒有余力治理,導致現在河道堵塞。

運河是為了實實在在的漕運目的而生的,漕運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維持王朝的生命延續。

這條運河經歷了千年的時光,春秋時期修建是為了達成軍事目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

到了隋煬帝楊廣則是為了貫通南北,其動機已超越了服務軍事行動的目的,因為此時天下已統一,運河還有利於經濟政治這些方面的目的。

單從大運河的角度來說,朱標是佩服並感謝楊廣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楊廣毀了自己的隋朝,但造福了後世所有的朝代。

到了元朝為了使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

而到如今,朱標考慮的就更多了,他要充分利用運河漕運,以運河為基礎,建立龐大而復雜的漕運體系,將各地的物資源源不斷的輸往都城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