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半島

朱標看的直搖頭,啟用一個和尚不算什麽,但是其理由和放權的程度實在是太蠢了。

王顓居然是認為世家大族的大臣盤根錯節,互相包庇,不可能支持他的改革;而草野新進和儒生則乳臭未幹,且喜歡結交權貴,也不可用。

而賤民出身的僧侶辛旽因“離世獨立之人”的身份而被王顓所相中,朱標對此只能默默吐槽,這倆人的行政措施也已經由親軍都尉府傳達過來了。

朱標看著就感覺高麗要完,他們的政治措施沒有錯,但是手段實在有些粗糙,而且太急了,他們強行逼迫世家大族歸還田地,解放奴隸、整飭官制、興建學校、完善科舉,其改革可謂有聲有色。

只可惜這位高麗王弄錯了一件事,改革再利於百姓,也需要足夠的權勢來保護政策能夠順利推行,並且需要培養一批既得利益者維護其成果。

現在高麗雖然百姓們得了實惠,但是他們又沒有什麽勢力,民心這個東西其實大多時候是靠不住的。

雖然現在還不至於爆發,但是矛盾已經開始累積了,一旦爆發高麗也就沒有了。

朱標翻了半天終於找到了一個李姓將軍的消息,這位開創了李氏朝鮮五百年基業的開國君主,此時雖然因為抗擊紅巾軍和倭寇有些威望,但是在高麗政局中還不算拔尖。

朱元璋也起身活動了幾下,看著兒子說道:“你管高麗的事情幹什麽,總不會是心疼遼東的土地了吧。”

朱標回頭笑道:“現在又不是我大明的,等遼東方面投降後一道敕令下給高麗王,若是不退還土地,就讓遼東出兵與高麗開戰,正好磨損下雙方的實力。”

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不錯,不可盯著那點蠅頭小利,若是高麗誠心臣服,那點苦寒之地,就是賜給他們又如何。”

朱標清楚,這就是歷代中原王朝很少對高麗用兵的原因,古代中國,因為太過強盛,基本上遵循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思想,也就是天下都是我的,只要你臣服那就是我的。

而朝鮮從衛滿朝鮮開始,剛獨立就稱臣納貢,而且此後一直裝孫子。只要中原統一,或者稍微建立了大一點的政權。朝鮮半島無論誰統治,第一時間就跑來朝貢,向皇帝表示臣服。

對皇帝來說,要的就是臣服,一般臣服了就不會再打了,因為你臣服就是我的臣子,我不需要打了。

人家對於中原王朝都是畢恭畢敬,連一些小的王朝,如遼、宋、金等,其都極力的去討好,主動稱臣納貢。這樣的情況下,古代中國找不到一個討伐你的理由,這還怎麽出師有名,還怎麽一鼓作氣拿下朝鮮半島。

當然這都是客套話,要是朝鮮半島真的富裕,想師出有名還不簡單,隨便派幾十個人的使團去,半路失蹤或是都死了,這不就有理由了?

關鍵就是因為那裏太過嚴寒,根本不適合農耕區發展,如果古代朝鮮半島比較富裕,或者至少像中原和南方一樣適合農耕發展,那麽早在秦始皇時期開始就會牢牢的控制下來,根本就不會讓他獨立,那就更別提後面的發展了。

別說朝鮮半島了,古代中國連遼東地區都懶的管控,實在太冷了,遷民到哪裏除非是當奴隸捆著,否則百姓爬著也得爬回中原。

還有最關鍵的,農耕文明的生產力那是很有限的,加上運輸,那就更加的困難。因此,對於很多周邊區域來說,占下來很容易,但是要長期的駐守那是很難的。

首先最關鍵的就是補給問題,如明朝時期,占了安南,但是最終因為安南入不敷出,給財政造成巨大壓力,所以最後放棄。

這裏一樣如果親自管理,一旦當地人反抗,中原通過東北運輸物資,還有長期的駐軍成本都是很高的。

而作為藩屬國,朝鮮半島又是很老實,年年納貢歲歲來朝,因此,這種機制,相對來說更加的有益於國家。

不過朱標自然是想收回朝鮮半島的,如此廣闊的國土,隨著後期生產力的發展,一切制約都將消失,這就成了一塊寶地。

三面環海,與日本隔空相望,無疑是進取日本的先頭堡,其物產豐富,也足夠培養一支優秀的海軍。

唯一的問題就是征服高麗對大明來說,最起碼百年內都沒有什麽太大的好處,甚至為了維護分封而去的王爺,大明還要源源不斷的提供支持。

就是這樣那些王爺恐怕也不願意去,畢竟在城裏瀟灑還是到村裏做主,每個人也有不一樣的想法。

這也是時代的制約,歷史上的東亞小國有不少都懇求加入天朝上國,但是都被當朝皇帝拒絕,然後送一些賞賜過去安撫,不是他們不想要,實在是要了就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還不如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