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蓮花坳的新顏(第2/3頁)

ьEǐЬEī。

很快就躺在了涼席上,天氣太熱,溫潤躺在涼席上,很是舒服的道:“還是老家的涼席舒服啊,這床本身就是個大涼席。”

“嗯,這是用竹子做的涼床,夏日裏睡著很舒服。”王珺給溫潤將土布單子蓋在了肚子上:“睡吧。”

“哦。”溫潤閉上了眼睛:“家鄉的味道呀……呼……呼……。”

“你呀。”王珺摸了摸他的頭。

溫潤一覺睡到大天亮,本來要吃過早飯就去蓮花坳的,可沒走成,因為天下雨了。

“怎麽這個時候下雨了?”溫潤看著外頭纏纏綿綿的雨,有些不高興,他都準備好,要回老家了。

“明天回去吧,不差這一天。”王珺拉著他,走抄手回廊,去了太子殿下那裏:“怎麽在談事情嗎?”

跟來的人可不多,他們這邊沒什麽事情,都想休息一日。

可太子殿下卻跟幾個跟來的官員在書房裏坐著呢。

“沒,沒說什麽,他們只是來給我請安。”太子殿下笑著擺了擺手:“好了,大家沒事兒就回去吧,明日雨停了,咱們回蓮花坳。”

太子殿下用了個“回”字,他將蓮花坳視為他在江南的“家”。

“是啊,明天回去。”溫潤也是這個意思。

第二天果然天晴了,趁著溫度沒上來,他們日出之前就用了早飯,太陽沒得升起來,他們就已經開拔,回蓮花坳。

因為走得早,到了蓮花坳的時候,還沒到中午呢。

溫潤看到這裏的道路,跟滇南王府是大道直通的,走的一點都不顛簸。

陳旭邀功似的告訴他:“這條路修的是石板路,下頭壓制的是石磚,結結實實的,只要不摳出來,能用個千八百年。”

道路兩邊同樣種滿了桃樹,代表的是溫潤教書育人,桃李芬芳。

沿途的池塘裏種的都是蓮花,而且其他的良田裏,多數都是水稻,沉甸甸的水稻穗子,看著就那麽讓人開心。

如今正是水稻灌漿的時候,他們這裏靠近江北了,稻子只能種一季,不過現在的稻穗還沒變黃,過幾日天氣幹燥起來,成熟了的稻穗,十分好看。

等他們到了蓮花坳那邊的山底,溫潤出了馬車,看到眼前的蓮花坳,都市傻眼了:“這是……蓮花坳?”

“是啊,發展的不錯吧?”陳旭麻利的下了馬車:“現在這盤山道,可以並行三輛馬車,蓮花坳已經沒有土胚房啦,都是磚瓦房,如今雖然人口沒怎麽增加,可日子過得不錯。”

何止是不錯?簡直是天翻地覆!

溫潤一開始記得,蓮花坳就是個小地方,後來發了點財,也沒多富裕。

家家戶戶都還是農家院的模樣兒。

現在麽,家家戶戶都是青磚大瓦房不說,還都是正兒八經的江南民居,徽派建築。

江南民居注重前街後河,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人們,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如今的蓮花坳,幾乎家家戶戶都跟老王家的宅子差不多。

可能沒有老王家那麽大,但是一家家十分的講究,且修建的整整齊齊。

另外就是蓮花坳的路況變得好了,街道上也幹幹凈凈的,看著像是一個山腰間的鎮子,而不是一個村子。

“這太不錯了!”溫潤瞪大了雙眼:“看著都不像是曾經的蓮花坳了。”

“上去吧!”陳旭帶人往上走。

現在的蓮花坳大道蜿蜒而上,他們到了村子口的時候,村子口那裏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這裏修建了一個門牌樓子。

正確的說,是門樓。

在古代,城市基本的居住單位為裏坊,早期的裏坊設有坊門專供人們進出,這些坊門稱為“閭”。

有時,閭門之上會寫出裏坊的名稱,還可將功臣的事跡和姓名雕刻其上,予以表彰,是為表閭制度。

由此,閭門慢慢發展演變成牌樓,所以,牌樓也具有記載地名、表彰功德的功能。

蓮花坳的門牌樓子,是做的十分華貴,因為這種門樓建築特別考究。

門樓頂部結構和築法類似房屋,正中間的位置上,用金漆寫著“蓮花坳”三個大金字,看那字跡,還是禦筆!

“什麽時候有的這個禦筆啊?”溫潤都看傻眼了好麽?這種東西,竟然出現在蓮花坳村口……也不知道西邊的村口,有沒有修個小的?

門樓是用青磚建造而成,采用磨磚雕花工藝,素雅的色彩、高挑的屋角、玲瓏剔透的磚雕,更顯出門樓的挺拔秀麗與莊重大方。

磚雕工藝做法精致,雕刻題材多為各種吉祥寓意圖案,如“天官賜福”、“福在眼前”或其他歷史人物故事等,其花草、人物圖案造型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