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春祭之前(第2/3頁)

“笑什麽呢?”下了馬,丟了韁繩給小豪,自己湊了過去。

“笑有的人啊,真是不知道怎麽說好了。”溫潤樂呵呵的道:“來之前也不打聽打聽,咱們老王家的親戚,都是個什麽樣兒!”

在江南的時候,親戚就鬧過一回了。

這會兒還有人上門來認親,這不是找死麽?

“一群不知道所謂的人。”王珺拉著溫潤的手往裏頭走:“過幾日要上山拉練,可能要幾日才回來,你自己在家多當心,如今選秀在即,不少外人湧入了京城,以後出去,多帶點人手,不能欺負人,也不能讓人欺負了。”

“知道了。”溫潤點頭:“出去的話,看能不能挖到野菜?”

“這個時候還沒野菜萌發呢!”王珺樂了:“這才二月末,等過了清明,開江開河了再說吧。”

北方清明還下雪呢。

南方清明倒是能吃野菜了。

等到吃晚飯的時候,月姑趁著上菜的功夫,跟他們說,門口那夥人走了。

去哪兒了不知道,反正是離開了。

“好事兒,免得在咱們家門口,跟擺攤兒似的。”王珺討厭那些人,什麽親戚?他家親戚就那麽幾個,一手都數的過來,還親戚?

“走了就行。”留在門口,溫潤恐怕睡覺都會惦記。

兩口子沒當一回事兒,不過麽,因為要出門去山上拉練,王珺第二天休沐在家,夫夫倆本來挺休閑的,結果王玫跑了回來。

“妹妹怎麽回來了?這麽急?”溫潤見到王玫的時候,王玫氣喘籲籲的,明顯是下了車就一路往家跑:“我聽說,咱家來親戚了?”

“親戚個屁,都是騙子。”王珺沒好氣的道:“你又不是不知道,咱們家哪兒來的親戚?別扯淡了。”

王玫松了口氣:“沒有就好,沒有就好。”

夫夫倆都沒問,她怎麽那麽快知道的消息。

第二天王珺就出門去了,溫潤開始預備春耕的事情,同樣的,宮裏的太子殿下,也在準備春耕的事情。

溫潤看他一點都不忙碌:“不是要去春耕嗎?你怎麽不準備一下?衣服得方便一些的吧?這廣袖長袍的也不適合下田啊?”

“先生,我又不是沒下過田,這點道理還是懂的。”太子殿下無奈的一攤手:“但是在耕耤禮的時候,是有很多講究的,我這樣穿戴當然不行,當天要更隆重一些。”

《禮記》記載,周天子有耤田千畝,諸侯百畝。耤田名義上由天子、諸侯親自耕種,實際上由農夫代耕,所產糧食主要供祭祀使用。

周天子為表示對農業的重視,每年農歷三月都要舉行象征性或禮儀性的耕耤禮。

因為本朝都城在北方,不可能三月份就耕地,起碼也得四月末,土地宜種植了才行。

不然耕種之後,皇帝的“耕耤田”裏,顆粒無收,多不吉利啊!

溫潤一擺手:“行耕耤禮時,天子需要躬耕往返三次,三公為五次,卿和諸侯為九次。傳說周天子的先祖是黃帝的後裔,名叫棄。棄最早開始種植稷,也稱後稷,被尊為祖先神和農神。戰國時期,傳說發明農具、教會先民種植五谷的神農氏,又被民間奉為先農之神受到祭拜。漢代,統治者十分推崇代表南方之神和火德之神的炎帝,將炎帝和神農氏合二為一塑造出炎帝神農氏,作為先農之神予以祭拜。祭祀炎帝神農氏和行耕耤禮逐漸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親耕享先農”或”耤田享先農”。也因為如此,才有了江山社稷一詞。”

與耕耤禮並重的還有先蠶禮,所謂“天子親耕以共粢盛,王後親蠶以共祭服”,

不過他們沒有皇後,所以這親蠶禮也就不舉辦了。

“先生啊,那是上古時期的規矩了,如今改了。”太子殿下告訴溫潤:“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將先農祭壇建於耤田之中,梁武帝蕭衍在先農祭壇東邊建望耕台,用於觀看大臣演耕。唐代在長安建先農壇,壇高十尺、周長四十步。宋代,在東京建先農壇,壇高九尺,周長還是四十步。”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後,經過權衡利弊,決定采用儒家禮法治國,其中“耤田享先農”就是一項重要內容。忽必烈在大內厚載門附近,開辟耤田以舉行農耕之儀。

至大三年,元武宗依照唐宋之制,又在大都東郊開辟耤田千畝,仿照社稷壇形制及祭禮建造先農壇與先蠶壇,制定先農祭禮。

先農壇與先蠶壇高五尺、闊十一步,嗯,他給縮小了範圍,四面有欞星門。

將先農壇與先蠶壇一並建在耤田中是元代的獨創。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農民生活的艱辛和農業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他稱帝之後的第二年,即下令在國都南京城西南,為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城隍等諸神修建山川壇,在山川壇內西南位置,仿唐宋時期的規制,建造了先農壇,並首次確定耤田的面積為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