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紛紛結果

武科殿試不同於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

且武科的人可沒有文科那麽老實。

有沖突的時候,一概以武力取勝。

取勝之後再講什麽道理。

也是可以的嘛!

王珺聽了這些話,笑的不得了:“對對對!”

他們武將沒有那麽多花頭可以耍,都是手底下見真章。

“兩個弟弟如今也算是功成名就了,趕緊安排上職位,兩個弟妹也早點兒嫁進來。”溫潤盤算著:“還是娶媳婦兒好,送妹妹出嫁,是把人送走,娶媳婦兒是把人帶回家。”

他還是喜歡娶媳婦兒。

討厭嫁女兒出門子。

“行,他們馬上就去我那大營裏任職。”王珺也想盡快讓溫潤解決大營賬目問題,不能老是讓溫潤一個人做活兒啊。

恩容宴過後,該回家的回家,該去大營任職的去大營任職。

就連皇上都召見了王珺一次,問他是不是大營裏頭缺人啊?

“怎麽都讓你劃拉走了?禮部那邊還想拿喬,說要他們考個什麽庶吉士呢。”皇上是知道王珺家有兩個弟弟,還有一群學生們要會試的,沒想到都考中了。

而他等了幾日,沒等到王珺跟他求援,畢竟考中了進士,不代表就能馬上當官。

按照當時的規矩,一旦中了進士,就可以直接分配做官了。

在本朝的制度裏,科舉考試三年一次,稱一科。

鄉試就是全省統考時中舉,就有資格到首都參加會試,最後錄取大約三百人左右。

根據考試成績,這些進士被分為三甲。

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

二甲一般在一百人以內。

三甲二百人左右。

中了進士就由吏部分配做官了。

做官分京官和地方官。

一甲進士,按照慣例,直接進翰林院授官職——修撰、編修,這屬於“史官”,也就是編史修志之類的文字工作。

二甲進士,分到中央各部當主事,或分到地方做知州。

主事,大體上相當於現在各部的處長;知州,相當於現在的副地級市市委書記兼市長兼法院院長。

主事、知州,級別上屬於六品官,高於縣處級的七品。

三甲進士,分到中央機關的做評事、中書、行人;分到地方的做推官、知縣。

就算是本次會試,皇上額外重視,取中翻了一倍的人數,那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而且這些新科進士們,並非一上來就能當官的,他們需要“觀政”。

很多人認為古代讀書人一旦中了進士之後,就會得到朝廷的褒獎,進而很快就能夠做官,其實大多數時候,無論是狀元、榜眼、探花這一類三甲優質人才也好,還是普通的進士身份也好,都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

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又不是國朝初立的時候,缺少文人擔任官職,這個時候人才儲備可是很豐盛的,不缺人手。

所以只有等到職位出現空缺的時候,這些中進士的讀書人才能夠在吏部的舉薦之下獲得做官的資格。

而在此期間,一般的進士們,都是在禮部的翰林院度過,他們只是給翰林大人們打下手,看他們如何處理政務,這個就叫觀政。

可以說在古代絕大多數朝代,參加科舉中進士只是讀書人到做官的一塊敲門磚而已,有了進士的身份,未來可期,但是具體怎麽走,能不能做官,官大還是官小,還需要自己以及家族的努力。

從中進士到做官這一段時間,短則兩三年,多則十幾二十年,甚至有一些進士終其一生,都一直處在候補官員的職位,做不了官。

古代的進士、舉人、秀才、童生對應如今的社會就相當於是學位,和官職沒有多大的關系,但是中了進士,就有了做官的資格,還需要從實習開始,一步一步走。

而不論是禮部的人,還是吏部的人,王珺都沒有認識的人。

皇上也知道,禮部跟吏部的人都清楚,王珺的兩個弟弟考上了,但是考上了之後,怎麽也不見王珺來走動一二?連溫潤都沒說登門拜訪。

後來才從他的皇太子那裏聽說,王珺把人都要到了他的京畿大營。

而且是在兵部那裏上的花名冊,直接受了官職,從正四品一直到從六品,都讓這些新科進士們給占了。

不過還沒滿員。

“末將那裏您是知道的,全靠溫潤在頂著,早在他們考試之前就說好了,不管考中不考中,都得去末將那裏任職,末將那後勤需要人啊!”王珺還叫苦連天:“末將那裏可是京畿大營,要是管不好,豈不是要亂了套?就這人手都不夠呢。”

“那些進士們不是還有不少嗎?”皇上記得他今年是破格錄入人數翻了一倍之多,除了前三甲之外,他光是進士就批了二百多人,同進士四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