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京城花燈如白晝(第2/3頁)

“這就是你經常說的,文人相輕吧?”王珺還小聲的跟溫潤嘀咕:“我看他們鬥出了火氣。”

“你還知道這個詞兒?”溫潤大吃一驚。

“總聽你們說這個詞兒,就記住了。”王珺不恥下問:“這是啥意思?文人都這樣?看不起別人?”

“你可別瞎說。”溫潤趕緊給他解釋了一下。

文人相輕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典論·論文》之中。

提出這個說法的是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原話是:“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縮短。”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這說的就是文人之中最長有的風氣,他們相互輕視。做文章不止有一個題材,絕大多數人並非面面俱到,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原本沒什麽大不了,問題出在,大家都愛用自己的長處比較對方的短處,然後飄飄然覺得老子天下第一。

班固同傅毅兩人文采相當,班固卻看不起傅毅,在給弟弟班超寫信的時候提到:“傅武仲因為能寫文章才當上蘭台令史的官職,他其實根本就沒什麽文采,下筆千言,不明所指。”

這個小故事完全能說明讀書人的心理狀態,大多數人都是敝帚自珍,覺得老子就是被埋沒的千裏馬,可惜沒遇到伯樂。

本來是給王珺解說了一下,其他人卻跟著聽了個正著。

大家都覺得漲了見識,結果也有旁人聽了去,那邊幾個鬥出來火氣的人裏,就有一個不甘心了:“這位兄台請了,不如也寫一首詩,讓我等見識一下,兄台的才華!”

文人相輕,你別說的那麽仔細啊,好像他們就是為了沽名釣譽似的,咽不下這口氣,就找溫潤的麻煩。

王珺就要發火,被溫潤攔住了:“如此也好。”

寫個詩詞而已,他還真有個應景的好詩詞。

這會兒隔壁的元宵剛煮好,用竹子做的笊籬往外撈呢,正好是桂花湯圓兒。

味道都飄出來了,張三兒吸了口一香氣:“去買點元宵,桂花餡兒,在北邊可少見。都誰要吃?”

“小的要吃。”

“小的也想吃。”一群人紛紛策應,其實家裏也有湯圓的,可是這跟家裏的是兩個味道嘛。

溫潤已經過去,提筆寫了五個字:上元竹枝詞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恰好那家人的確是姓馬,還掛了招子上頭寫了:馬家湯圓兒!

全詩的意思也很簡單:

香甜的桂花餡料裏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

聽說老馬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裏賣元宵。

其實這是晚清詩人符曾的大作,溫潤前世就很喜歡,今生拿出來炫一下,也算是對這位詩人的緬懷了。

這首詩應景又簡單,但凡是個人都能看懂,比起他們那些辭藻華麗的詩詞,讓一般人都看不明白,這首詩簡直是太適合今天的日子了,一般人也不會理解多深奧的好麽。

幾個鬥出來火氣的文人,一個個臉色變來變去。

王珺已經招呼溫潤:“過來吃東西了。”

溫潤顛顛的過去,跟一群娃娃坐在一起,吃了一碗湯圓兒:“果然是桂花餡兒的,好吃!”

這湯圓比南方的大許多,一咬就流淌出來桂花餡兒,味道濃郁,香甜撲鼻。

一夥人吃過了湯圓兒,就繼續逛遊,你還別說,這內城的人雖然不如外城的多,但是花燈卻比外城的好。

加上一般這個時候都是開放的,內城裏也有外城的百姓進來遊逛,雖然平時不敢,但是年節的時候卻敢進來走一走,看一看的。

晚上回去,溫潤還在喋喋不休:“那花燈真好看,還有玻璃燈呢!咱們家也沒擺幾個?要不明兒也擺上吧。”

“行行行,你說什麽都行,趕緊洗漱休息。”王珺把人搓回了屋裏,那邊張三兒就吩咐人熬了紅糖姜糖水,挨個灌下去,驅寒氣的同時,也是預防著涼。

第二天晚上又跑出去玩兒,還順帶買了不少東西回來。

一直到正月十五,王珺拉著溫潤,帶著一群人,去了皇城那裏。

溫潤這才知道,原來正月十五,皇帝會在皇城之上,與民同樂,且金吾不禁。

也就是說,皇帝在皇城墻上露臉,然後放飛一只宮燈,正月十五,是沒有宵禁的,大家可以放開了玩兒。

城頭上的皇帝盛裝出席,百姓們歡呼雀躍,一派盛世光景。

皇帝也就露個臉兒,然後就回去了,但是百姓們依然興高采烈。

難得的是,今天王珺把一群人交給了兩個弟弟帶,自己只帶著溫潤去玩兒,過二人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