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王珺的百戶排場(第2/3頁)

溫潤還真的提筆寫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清涼山贊佛寺》。

“西北有高山,雲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葉金蓮開。……”

這首詩本來是清朝江左三大家之一,吳偉業的著作之一,他乃是梅村體的奠基人。

別說在這裏了,就是在後世,那也是一個開山鼻祖一般的人物。

寫好了之後,就放下了筆,拿給趙先生看:“您覺得如何?”

這首詩很長,但是放在那副畫上,肯定會將那空白填滿。

“好詩,好詩!”趙先生非常喜歡,立刻就將畫卷要拿下來題詩。

“不用拿下來,您親筆提上去吧,學生蓋章。”溫潤直接給拿了一支筆,這種懸腕題字,可是很需要功底的,溫潤現在教導孩子們練字,大班的那幾個,因為年少,字跡並不那麽沉穩有力,故而他讓幾個孩子懸腕,在手腕下綁了個二兩的銀元寶,系著紅絲帶,掛在手腕上,再讓他們用毛筆在墻上練字,等到他們能用一二斤重的東西,墜著也能好好寫字了,那麽他們的字,也就能夠得上科舉考試用的了。

溫潤這點小技巧,來自後世的培養。

“好,好,好!”趙先生是真的高興啊,提筆就寫了,他是先生,讀書多年,這手字是真的不錯,許攸的字,就是跟趙先生學的呢。

寫完了自己欣賞了半天,覺得不錯:“可是有一首詩搭配這幅圖了。”

“先生去過清涼山?”溫潤看著趙先生懷念的樣子,不由得問了出來。

“去過,去過,年輕的時候,沖勁兒足,特意出門遊學三年。”趙先生看著圖,突然有些落寞的道:“那個時候,意氣風發,與幾位友人結伴而行,結果如今只剩我一個了,七八個人,不是病死了,就是累死了,還有郁結於心,活活憋屈死的,也有人進士及第,全家搬遷進京,從此之後,渺無音訊……唯有我一個,考了個舉人,再無寸進,就留在書院裏,當了教書的夫子,育人的先生。”

“其實這樣也好,不管是生離死別,還是永不相見,都只是人生之中的過客,正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溫潤勸解他:“何必獨自傷懷。”

趙先生聽了心裏舒坦了一些。

這個時候,吳山長過來了,他住的地方,就在隔壁,來去方便。

“學生見過山長。”溫潤看他進門就先行禮問好。

“不必多禮,你怎麽又送了竹炭來?現在炭火市面上價格可不低。”吳山長送走了客人,就來這邊看了看,聽說溫潤來了,還帶了兩車竹炭過來。

現在竹炭可貴了。

“我聽說最近炭火漲價了,加上天氣冷,怕書院裏不夠用,再給送來點。”溫潤道:“山長與先生也要多用點炭火,免得凍到,今冬太冷了。”

這才幾日啊?都下了三場雪,以前下雪很少能積存住的,可是這才入冬,積雪已經沒過了腳面,這可是比去年冷多了。

“是啊,今年冬天太冷了。”吳山長笑著道:“留下來吃飯嗎?”

“不了,一會兒收拾一下就回去了,晚上要到家的。”溫潤道:“孩子們還等著呢,明天要給他們上課的。”

“你那個私塾,辦的還挺好嘛。”吳山長忍不住問他:“有多少孩子啊?”

溫潤家裏的那個小私塾,只收蓮花坳的孩子,其他村兒的孩子也不會去。

“只有三十多個,其中有幾個小班的娃娃,才五六歲。”溫潤想起今年來的那幾個小不點兒,就想笑:“見到我還緊張,有個小娃娃不會數數,就會喊一二三,四都不會。”

把兩個上了年紀的老男人逗笑了。

他們家裏都有這麽點兒大的孫子。

能理解溫潤為啥會對小不點兒沒轍兒。

“幾個小不點兒,中午休息的時候,連燒餅都不敢給吃,只能給他們吃雞蛋羹啊,奶糕之類的,就這,還怕吃不好,還得找兩個仆婦看著點。”溫潤哭笑不得的道:“倒是知道學習呢,這麽點兒大,都會背誦《三字經》了,您說我能不收下嗎?”

家裏人大概也是望子成龍太心切,這才多大點兒啊,就給送來讀書。

甚至為了能讓溫潤收下孩子,特意送了“重禮”的!

多重的禮物呢?

他們新做的米糕、核桃酥,甚至是自家做的醬雞臘鴨子。

反正讓孩子拎著東西就進了門,大人麻利的就溜走了,那麽點兒的孩子,你還能攆走啊?

溫潤只好收下了。

編到了小班兒裏。

要不是孩子小,說話不是很清楚,恐怕那些四五歲的孩子都得送來。

溫潤沒在書院用飯,就回去蓮花坳了。

第二天陰天,沒下雪,但是風很大。

溫潤晚上聽外面風聲呼嘯,躺在炕上翻來覆去,很久才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