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縣令換人了(第2/3頁)

結果這位走的,不僅快,還很安靜,簡直是悄無聲息啊!

溫潤想了想,就樂了:“走了也好,免得以後找我麻煩。”

窮不與富鬥,民不與官掙。

溫潤這功名,雖然是自己的,可終究是有那麽一段經歷,萬一這事兒平靜了幾年,縣令大人再給他來個秋收算賬,他也怕啊!

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知府,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真要動了心眼子報復他,溫潤自己覺得應該能應付,但也肯定消耗他的精力,何況他這也是拖家帶口。

縣令換人了,也挺好。

“不會,大人們都心胸寬廣。”吳山長一直以為,報喜的沒上門,是因為溫潤換了戶籍和地址。

這種事情雖然很少發生,但不代表沒有發生過。

差役,也是“役”,對於吳山長來說,都是一樣的,看不上眼的人。

覺得他們蠢笨,無知,又小人行徑。

根本沒多想,這內裏可能有別的原因。

“您老說的是。”溫潤不打算多說,但是聽吳山長這意思,縣令大人不是被罷官免職,就是降級處理了,不管怎麽看,以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這輩子八成都回不到永寧縣了。

不是八成,九成九的可能!

古代連出個遠門都諸多不便,何況是在職的官員了,按照這個時代的規定,官員不能在官員出身的戶籍本地為官,也就是家鄉當官,要在異地為官。

這種制度,就是“回避制度”。

古代不像現代,這個時候宗族啊,鄉情啊,都非常的濃郁,因為他們幾乎世世代代都在一個地方居住,所以朝廷在任用官員時,為防止徇私舞弊而采取的一種防範性措施。

要求地區回避,親屬回避,科場回避,訴訟回避等等。

說法很多,並非是你給錢買個官兒,就完事了的,買官還大有講究呢。

何況是真的手握實權的官員了。

“新上任的縣令大人,據說要過了正月才能上任,但是府城驛館那邊來了消息,說二月二,龍擡頭的日子,要在府城舉辦一個文會,要各個縣去幾個人湊個熱鬧,我們這裏就想著,舉辦個年會,看看誰去合適?”吳山長摸著胡子,悠然神往的道:“文會也就府城那邊熱鬧一些,咱們這裏是舉辦不上的,每年也就趁著過年的時候,湊在一起過個年會。”

文會起碼要有文人雅士參與,文人有,但是永寧縣是真的沒有雅士。

勉強吃飽肚子的平民百姓們,哪兒有時間去“雅”啊?

縣城就那麽幾家大戶,還有各個村子裏的幾個富戶,就沒別人了。

文人好培養,雅士就難了。

所以吳山長才會羨慕府城的人,可以舉辦文會。

但凡是上了歲數的讀書人,知道自己進益無望,多半會羨慕那些閑雲野鶴一般的名人雅士。

可惜的是,吳山長也不是什麽名人雅士。

最多算是一個山長,他還是縣城裏的“教諭”呢。

要不然,他也不會當上這個山長。

所謂的“教諭”,其實就是負責縣學書院,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

另設訓導數人,也就是那倆先生,他們就是“訓導”,官面上不能叫“先生”,但實際上,學生們就喊先生。

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而囑托則是約聘教員。

縣學書院裏沒有約聘教員,因為沒那麽多學生要教。

只有三位先生在,人手足夠用了。

府學那邊也有書院,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學訓導以及縣學教諭、訓導、囑托,多為舉人、貢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學官與訴訟無關,以“奉薄儉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就是所謂的“清貴官員”,也就是清流。

且這樣的書院,授課以孔孟學說為主,所以稱為“儒學”,分府、廳、州、縣四級,供生員讀書,多系官辦。

私辦的現在都少見了,只有那些大的書院,有本地豪族富商支持,且有辦學多年的經驗,才會被朝廷承認,比如四大書院,八大族學等等。

教諭是正八品的官職,可惜的是,這個官職什麽都幹不了,只能教書育人。

“文會現在離我們太遠了,還是先看看年會再說吧!”許攸道:“我們可以在年會上提出來,誰有時間就去,別挑三揀四的了,山長,咱們這裏,能去的人少。”

吳山長嘆了口氣:“是啊,能去的人少。”

今年又不是鄉試之年,,明年才是呢!

“要我說啊,不如不去,在家好好地讀書,明年是鄉試之年,要是真的想去,明年去唄!在那裏也能以文會友,看看其他縣的考生,交流一下讀書心得。”溫潤在原主的記憶裏,沒有發現什麽文會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