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王珺!(第2/3頁)

再說這麽大的孩子,能幹的活兒可不太多。

吃的不少。

可是看兩個弟弟的打扮,可不像是在家扛活的樣子。

兩個孩子都是穿的新棉衣,兔毛封邊,看著就很暖和的那種。

臉上不再是菜色,而是氣色紅潤,穿的也暖呵呵,腳下踩著一樣款式的兔皮靴子,身上穿著同樣的羊羔皮坎肩。

王玨穿了一身棕色的細棉布做成的棉襖,頭上還帶著一頂狼皮帽子,兩只狼耳朵還是豎起來的!

王瑾則是穿了一身原色的細棉布做成的棉襖,頭上同樣是一頂狼皮帽子,只是小一些而已,耳朵同樣豎起來。

說實話,這是溫潤的惡趣味。

花高價跟人定做的這個小狼崽兒造型的狼皮帽子,蓮花坳裏獨一份兒,別人都是狗皮帽子。

其實,他還給王玫小姑娘,定做了一個小兔子的帽子,只是今天沒有戴而已。

他的是一頂狐狸的帽子,嗯,他覺得自己才智過人。

同時,兩個孩子跑出來,手裏頭還捏著一本,溫潤手抄的《唐詩三百首》,一人一本。

《唐詩三百首》在溫潤那個時代,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選集,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

此書共八卷,選詩三百一十首,後四藤吟社本又增補杜甫《詠懷古跡》三首。全書收錄了七十七家詩,基本上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樂府等詩體編排,所選多為描寫生活瑣事、個人情懷之作,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風貌,其中有不少是唐詩中的名篇。原書有注釋,專注典故;還有評點,指點作法,說明作意,品評工拙。

《唐詩三百首》原本是為童蒙學習詩歌而編的家塾課本,但因編者汲取了《千家詩》易於成誦的優點,此書問世不久就“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被視為唐詩入門讀物的首選,一直影響至今。

溫潤的啟蒙讀物之一,就有這個,他從小就會背誦,他那個是光緒年間的四藤吟社本為三百一十三首。

雖然稱“三百首”,但可能是沿襲“詩三百”的說法,只是取其整數而已。

他從小就會背誦,默寫更不在話下。

此書分體編排,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及樂府諸體,其中古體詩占三分之一,近體詩占三分之二。

雖然全部作品只占全唐詩的一百六十分之一,但不少是唐詩傳世佳作。

此書收錄作者七十七人,包括帝王、士大夫、僧人、歌女、無名氏等,大多數為唐詩代表作家。其中杜甫三十九首,王維二十九首,李白二十九首,李商隱二十四首,孟浩然、韋應物、杜牧各有十多首。

從體裁來看,李白多收五、七言古詩和樂府,韋應物多收五言古詩,王昌齡多收七言絕句,李頎多收七言歌行;而且古體詩以盛唐為主,近體詩則多選中、晚唐。入選詩作有不少是唐詩中的名篇,大都通俗易解,藝術性較高,便於吟誦;其中不乏描寫生活瑣事、抒發個人情懷的詩作,間有內容空洞、形式呆板的應制、酬答之作。

溫潤認為,編者對入選的詩作還有選擇地加以批語,簡明扼要,對讀者多有啟發。

有的批語雖只點一下,但頗耐回味。

所以溫潤要培養弟弟的詩詞歌賦,他們的底子那麽薄,只能這樣培養,誰讓他們不是什麽書香世家呢,從小沒有什麽天賦培養。

而古代的讀書人,培養作詩的話,全靠天賦。

他這是有意的培養他們的詩詞歌賦的靈感,哪怕只是制式的靈感,也行啊!

都是農家出身的小子,家裏也沒有什麽文化熏陶,只能這麽填鴨式的教育。

王玨背誦的是孟浩然的《春曉》。

王瑾背誦的是李白的《靜夜思》。

一個是描寫春天的詩句,一個是描寫思鄉之情。

而且都是非常簡練直白的詩詞,好理解,又朗朗上口。

至於什麽《宮詞》啊,《烏衣巷》啊這種詩詞,涉及面太廣,他們也沒那個能力去理解。

沒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人,其實也是無法體會這些詩詞裏的含義。

溫潤有自己的打算,孩子們讀書的進度,其實比起當下的教育方式,進度已經很快了。

可是王珺卻大吃一驚。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兩個弟弟的變化,那不是一般的大!

他在回來之前,擔心弟弟妹妹們,恐怕都要餓死了,就算不餓死,恐怕日子也不好過。

結果他回來看到了什麽?

妹妹養的像個地主家的小姐。

弟弟們不僅穿戴溫暖,還有書讀!

王珺倒是小時候跟娘親讀過一點書,但那只是小兒啟蒙之物,他的外曾祖父曾經是個秀才,後來跟著流民淪落到蓮花坳落戶,倒是教了自己的獨子一些書本知識,可惜那個時候,沒什麽家底,也沒有考功名,可是他們的外祖父只有母親一個獨女,母親是個女子,不能考科舉,只認識一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