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咋回事呀?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五年創建的讀法、明理、彰善抑惡、剖決爭訟小事、輔弼刑治之所。

設申明亭處,也必設旌善亭,亭上書寫善人善事、惡人惡事,以示懲勸。

城鄉各坊裏廂,都例置二亭。

縣治之有圖者,也多半標明二亭的所在。

申明亭,每裏推選一年高有德之人掌其事,曰老人,裏長襄助。

起初,老人世襲,不輪充。

老人之職,酷似秦漢鄉官中的三老,掌教化。他定期向裏中編戶宣讀並講解《大誥》、《大明律》、《教民榜》,使全裏人戶知法畏法,不敢犯法。

可能同時還宣講“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裏,教訓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等《聖諭》六事。並講說《宣諭》。

明朝祖制,每月朔旦文書房請旨傳《宣諭》一道,教諭百姓於各月應做的事,由順天府發出,以達於天下。

如六月百姓應繳夏稅,《宣諭》即提醒眾人須“各守本分,納糧當差”。

除執掌教化外,老人還剖斷裏中人戶爭訟之事。

照明太祖制度的《教民榜》,“民間戶婚田土鬥毆相爭一切小事,不許輒便告官,務要經由本管裏甲老人理斷”。

不經由裏老理斷的,不問虛實,先將告狀人杖斷六十,仍然發回裏老去評理。因為老人的任務是行教化,理詞訟,宣講皇上的聖旨或諭旨,所以地方上的官員、坊裏的百姓,都隆禮以待,尊為“方巾禦史”。

旌善亭就簡單多了,只負責粘貼榜文,公布本地的孝子賢孫、貞女節婦之事,從而達到教化鄉民之目的。

本朝雖然不是大明,也不是大清,但是本朝沿用明朝的制度,依然在各地各鄉設立“申明亭”,由本鄉人推舉公直老人並報官備案,民間糾紛小事由老人主持,在申明亭調解。

調解不能和息的,再向官府起訴。

因為他們已經路過了大門口,溫潤覺得肯定不是小事兒,要是小事兒的話,他們就會在申明亭那裏解決了,一般情況下,百姓們是不會進衙門裏去的,他現在不止進來了,還一路同行無阻,進到了三進還往後。

甚至見到了女眷,縣令夫人。

雖然帶了好幾個丫鬟婆子,那也有點於理不合。

還有半路上出來的毛師爺,那一副火急火燎的樣子,硬生生的打斷了縣令夫人的話,不等縣令夫人說清楚來意,他就被毛師爺帶走了。

還一路直奔後宅……後宅?

後宅啊!

古代的男女大防不是說著玩的,一般的大戶人家的女子,輕易不可能出自家的後宅。

正所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那裏是私人領地,一般能直接去後宅相見的,那關系是相當的好,不說是世交,也得是通家之好才行。

結果沒等進去後宅大門,來了個十歲左右的小廝:“老爺跟大人都在前面的虛受堂等候。”

“剛才沒看到啊?”毛師爺皺眉。

“剛過去,舅老爺也過去了。”小廝小聲的道:“這裏畢竟是後宅,夫人還在呢。”

毛師爺又深深的嘆了口氣:“走吧,溫秀才,咱們還得走回去。”

“好。”溫潤淡定的跟著毛師爺走,他不多問,也不多說,甚至是一句話都不說。

毛師爺呢,沒想到溫潤是這麽一個性格,他想著,跟溫潤聊一聊。

一個秀才,來到縣衙,難道就不怕有什麽麻煩事兒嗎?

他再給溫潤透透底兒,好歹有個心理準備,別一會兒生氣,再發怒。

學政大人可是站在他這邊的,一個搞不好,東翁恐怕真的是吃不了兜著走。

虛受堂裏,已經有人了。

虛受堂的設計很簡單,只有一間房,房間很大,房間裏面一張床、一八仙桌、一對太師椅。

如今太師椅上坐著倆人,倆人都是一身便服。

倆人身後站著各自的隨從,另外還有一個人,是在門口站著的,這個人很年輕,大概十七八歲的年紀,穿著一身錦衣華服,看著有點瑟縮,像是被嚇傻了似的,手裏頭攥著個折扇,腰上掛著的玉佩,香囊等等,一看就是個有錢人家的少爺那種人。

可能是犯了錯誤吧?這家夥一點精氣神都沒有。

而眼巴前的兩位都沒穿官服,但是溫潤在原主的記憶裏知道,這兩位,一位是縣令大人,一位是熟人,那天他們在道觀遇到的那位大老爺。

“學生見過縣令大人。”溫潤先給認識的人行了一禮,然後看向了那位大老爺。

“溫潤,溫如玉,本官乃永清府學政張賢,張慶正。”張大人摸著胡子,笑眯眯的看著溫潤。

學政大人?

這個官職可有意思了。

全稱叫“提督學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