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伴讀

範孝提議要讓盧舟給姜濯當伴讀,賀承業、賀太師都很驚訝。

皇孫伴讀可不是兒戲。

尤其姜濯不同於其他皇孫。

弘安帝問:“你覺得那個孩子行?”

範孝:“品性好,皇孫也愛和他玩。”

弘安帝想了想,甚至沒問賀承業這半個先生,就點了頭:“行。阿濯從小長在深宮,有個了解民間的伴讀也不錯。這事不急,讓他們先在外面再玩兒幾天吧。”

賀太師問:“要不要問問太子和太子妃?”

弘安帝渾不在意:“皇孫找一個伴讀,又不是給太子找,哪來那麽多事。”

在場幾人:“……”

你就這一個嫡孫,皇孫和太子有什麽區別?!

等姜濯終於將他吃美食得靈感寫好的人才選拔奏折交過來時,弘安帝問他,“這是你和你那個朋友一起寫的?”

姜濯:“嗯!”

弘安帝瞧著後面一部分的行文風格就不像姜濯這個天馬行空的浪漫派。

這務實的文風倒是很像他點的傳臚。

不過比起顏君齊的銳利如鋒,盧舟的文風就顯得溫和包容多了,同樣是就事論事,這小孩還略帶稚嫩的行文,已經有循循善誘的架勢了。

難怪姜濯願意同他玩,只看文章就知道這是個好脾氣的。

“你的折子怎麽讓別人幫你寫?”

姜濯:“阿舟幫我匯總材料,我瞧著他總結的沒什麽可改的,便抄上來了。”

弘安帝笑笑,放下折子,問道:“叫他給你當伴讀怎麽樣?”

姜濯怔了怔,驚喜道:“可以嗎?!”

弘安帝:“朕是大岐的皇帝,一言九鼎,朕說能誰還敢說個不字麽?”

姜濯特別喜歡他爺爺這霸道不講理的架勢,歡歡喜喜道:“謝皇爺爺!”

他興沖沖跑去通知盧舟了,弘安帝拿起他的折子又讀了一遍,忍不住點點頭,瞧瞧,不愧是他孫子,寫得多好!

“把這折子拿去內閣給太師他們瞧瞧,再給吏部送過去,讓吏部瞧瞧。”

吏部看著天色已經準備到點下衙回家了,內侍突然給他們送來一份兒奏折,說是陛下讓他們傳閱的。

吏部尚書莫名其妙,打開一看,開頭赫然是“皇孫濯奏請皇祖父親啟”。

皇孫寫的?

莫非陛下是想顯擺孫子了?

人之常情嘛!

陛下也不能免俗。

結果一看內容,吏部尚書驚了,隨即,他表情變了幾變,沉默了。

什麽是人才,人才在何處,如何選拔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如何發揮人才的才幹,建設美好大岐……

這的確該是他們吏部操心的事。

皇孫說,生於各處的臣民智慧相差無幾,只因書籍、書院等資源的缺乏,使邊遠郡縣百姓難以讀到詩書,將人才埋沒在鄉間。

而京中有些書院和私人的藏書甚多卻無人翻看,積灰攢塵,鼠食蟻蛀,殘破陳腐,是對書籍的巨大浪費。為何不能搜集這樣的書送給沒書讀的人呢?

皇孫說,很多有才之士,只是文風不夠華麗,就被拒在科考大門之外,這種選拔方式是否過於迂腐?

不同的衙門對人才需要不同,他聽說狀元核算稅金尚不如小小算吏,這是誰無才呢?

人生而各有所長,文官不善武藝,武將不善文采,但都是大岐的人才,當以文選文,以武選武,以算選算,但天下的需求哪又是這幾樣可以涵蓋的,到底該怎麽挑選人才,才能讓天下有才之士為大岐所有,為百姓謀福呢?

……

吏部尚書汗顏。

同樣是吃頓飯,皇孫就能從一道炒菜想廚子,想到人才,想到天下,他家的子孫呢?

前幾天他們家也去嘗了嘗如今風頭正勁的炒菜,他孫子吃完是怎麽說的?

真香!爺爺咱們什麽時候下次再來?

這就是差距呀!

他痛苦的將折子交給其他同僚,這些問題他們不是不知道,只是積弊已深的東西,向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他們看到了,有些問題也提過討論過,然後呢?

大多是沒有然後了。

尤其朝廷近些年的重點全在用兵,用完兵又全在錢財,改革科考,想辦法培養人才?

這種花錢又不能馬上見效的事,誰關心呢?

他們提了大多也是被扔在一邊。

吏部尚書反思起來。

如今他能對全大岐的將領倒背如流,但縣衙呢?

他能記住每個縣令姓甚名誰,任職多久嗎?

他以為這些問題沒人關心了,是他錯了,有人關心的。

皇孫關心。

天下百姓關心。

那些讀不上書,沒有門徑的讀書人關心。

他們忙,忙著選授、勛封、考課,甚至忙著給假告身,忙著恪守既成的方法方式搞科舉搞選拔,卻忘了去看看他們的考核之法對嗎,適用嗎,合理嗎?

戶部忙成那個樣還鬧著要搞新稅法,他們吏部身為百官之首怎麽能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