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故人相見(第2/2頁)

比如說張獻忠,2個師就能夠輕松碾碎。

李自成強一些,3個師的兵力也足夠了。

而且大明現在有錢又有糧,真有能力多線作戰。

想到錢糧,崇禎又問堵胤錫道:“堵卿,河南各府今年的收成如何?”

“挺好的,算得上是個豐收年。”說起糧食收成,向來沉穩的堵胤錫也是不免變得有些眉飛色舞起來,“不光是徐州、開封、歸德等幾個府,汝州、南陽、汝寧也不錯,今年河南省的官倉至少能收糧兩百萬石!”

“說起這,朕差點兒沒想起來。”

“汝州劉洪起他們幾個你是怎麽處理的?”

“回聖上,這幾個反賊早就被臣剿滅了,臣上過塘報的。”

“那估計是內閣當成普通政務處理掉了,沒有奏報給朕。”

停頓了下,崇禎又道:“也就是說,現在除了河南府仍在偽順手裏,其余各府都已經處在大明的治下,是這樣嗎?”

“是這樣。”堵胤錫道,“只不過由於之前常年遭受兵亂,河南省的人口大量流失,現在除了歸德府和開封府的人口恢復了一些,其余各府人口很少,多的也只有幾萬口,像懷慶府和衛輝府更是只有一兩萬口。”

聽到這話,崇禎就不免輕嘆一口氣。

中原大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每當有戰亂時,遭受兵災也最慘重,人口損失九成甚至九成九是常有的事。

堵胤錫猶豫了一下又道:“聖上,還有一樁難事。”

“能難住你堵胤錫的事可不多。”崇禎道,“何事?”

堵胤錫道:“從今年年初,周王、唐王、潞王、福王等十余位藩王或者親自返回,或者派親信管家紛紛返回各自封地,試圖奪回各家耕地。”

崇禎臉色冷下來:“堵卿,你沒把耕地還給他們吧?”

“臣自然是不會。”堵胤錫答道,“然而諸藩於路征招了不少青皮打行,到了屬地之後就強行驅逐墾荒的流民,霸占其辛苦勞作一年之收成,有些流民奮起反抗居然反遭打死,臣本想出面阻止,可也是無權幹涉。”

按大明律,地方官府是管不到藩王的。

藩王哪怕是殺人放火,也只有宗人府能管得了。

“以後就能管得了啦。”崇禎沉聲說道,“今後就不再有宗人府,皇親國戚犯了法,也跟老百姓一樣受大明律制裁,該抓抓該殺殺。”

這也是大禮教之爭的成果之一:廢除皇親國戚特權。

本來,就算是崇禎有這個念頭,也沒辦法付諸實施。

因為這與儒家提倡的尊尊親親賢賢的思想嚴重相悖。

可是經過了數年的大禮教之爭,平權思想逐漸開始被世人接受,尤其是隨著大量的婦女沖破家庭的束縛,沖破禮教的禁錮,進入工廠工坊做工,平權思想就變得更加的普遍,到現在更是獲得了多數士族階層的擁護。

……

比如當今首輔張慎言,就旗幟鮮明的支持人人平等。

張慎言不光主張廢除皇親國戚的特權,還主張撤藩。

但因為在內閣內部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只能拿到文華殿上議決。

張慎言身為首輔有優先發言權:“太祖高皇帝當年之所以要在九邊設立諸多藩國,乃是為了拱衛大明朝,而本朝立國之初,九邊諸藩國也確實為守護大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將近三百年過去,時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當年分封的藩國早就已經喪失了對大明的屏護作用。”

“如今的藩王也早已經沒了太祖高皇帝和成祖文皇帝之遺風。”

頓了頓,張慎言又道:“所以再保留這些藩國已然是毫無意義,反而只會增加大明朝廷之財政負擔,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諸藩之傳承何止五世?鑒於此,仆以為是時候撤除諸藩國,剝奪諸宗親之俸祿。”

緊接著,劉理順也說了一大通。

劉理順堅決反對撤藩,更反對剝奪宗親俸祿,認為這與儒家的三綱五常嚴重相悖,屬大逆不道之舉,你一個臣子,有何權力奪宗親俸祿?

其實以劉理順為代表的官員還有另一等擔心。

擔心廢除皇親國戚特權只是開始,還有後續。

後續會不會廢除士紳免稅的特權,一體納糧?

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交由文華殿議決。

足足過了半個多時辰,最終結果才終於統計出來。

首輔張慎言以微弱的優勢勝出,撤藩並剝奪宗親俸祿的決議通過,屬於大明藩王以及皇親國戚的好日子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