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黔驢技窮(第2/2頁)

侯方域便不再多說什麽,只能姑且一試。

如果修不成銃台鏈,真就沒什麽辦法了。

……

於是接下來一個月,雙方開始狂修銃台。

大明的民夫在修好了從陳官屯到甜水井之間的一條銃台鏈之後,又開始修第二條,這樣轉運輜重的民夫就可以走在兩條銃台鏈中間,更安全。

建奴的民夫則開始提高每座銃台的規格,更龐大,護墻更加厚,壕溝更寬也更深,甚至就連護坡也從原先的五尺高增加到了一丈高、三丈長。

而且建奴在原先的銃台鏈的兩側各加了一條銃台鏈。

也就是說,大明在單車道的基礎上準備拓寬成雙車道。

但是建奴直接決定上三車道,而且定的還是最高標準。

因為建築標準太高,而且還是三車道,進度自然就慢。

一直到崇禎22年(1649)年3月廿十,北海已經解凍,大明的雙車道高速公路和建奴的三車道高速公路終於快要交匯。

雙方的銃台鏈相交之日,就是決戰之時。

對於這點,洪承疇和侯方域都非常清楚。

通過望遠鏡看著壕溝裏待命的數千練勇以及八旗漢軍,侯方域眉頭緊鎖。

“洪部堂,明軍的銃台已經搶先修成型,相當於已經占據了戰場的主動權,我們真的還要強行攻擊嗎?”

“不然呢?”洪承疇反問道。

“侯參軍還有更好的法子嗎?”

侯方域道:“我們或許可以換一個戰場,既然明狗已經在陳官屯到甜水井之間修好了銃台鏈,那就索性不在這裏與明軍過多的糾纏,我們不妨將目光轉向陳官屯到北京之間的這三百裏,只要尋機切斷其中一點不就可以了嗎?”

洪承疇道:“明軍可以在陳官屯與甜水井之間修出一條銃台鏈,難道就不能在北京與陳官屯之間修出另外一條銃台鏈嗎?大清能夠調動的人力遠不如南明,所以比拼修銃台,我們永遠都不可能贏得了南明,所以面對現實吧。”

侯方域道:“從甜水井到陳官屯百余裏,明軍修了兩百多個銃台,從陳官屯到北京有三百裏,明軍少說得修四百座銃台,這樣一來,明軍的兵力不就分散了?如此不僅可以解北京之圍,更可以使得明軍兵力分散,處處受制。”

“這只是你的一廂情願而已。”洪承疇道。

“南明的人力遠勝過我大清,還會缺兵力?”

說此一頓,洪承疇又接著說:“你不要忘了,南明新軍的總兵力足足有27萬之眾,然而直到目前為止,崇禎只動用了其中的15萬而已。”

侯方域頓時間沉默了,因為洪承疇說的是事實。

南明不光還有12萬新軍沒動,還有六七十萬鎮兵沒動。

崇禎之所以沒有調集全部兵力,估計是想要引誘大清兵與之野戰。

所以,一旦大清兵真的威脅到明軍糧道的安全,崇禎真有可能把剩下的12萬新軍以及六七十萬鎮兵全部調過來,真要如此還截什麽糧道?

洪承疇長嘆了一口氣,又說道:“這些其實都不要緊,更麻煩的是,從靜海縣城往西再修一條銃台鏈,少說又得一兩個月。”

“侯參軍,你覺得我們還會有這麽長的時間嗎?”

停頓了下,洪承疇又道:“且不說大清的國力能不能耗得起,就算耗得起,攝政王還會允許我們繼續這樣耗下去嗎?”

侯方域道:“攝政王英明睿智古今罕見,他會理解我們難處。”

洪承疇道:“攝政王能理解我們的難處,可其他八旗貴族呢?皇上、太後還有北京城內的漢族官紳也能理解我們的難處嗎?侯參軍,攝政王壓力也很大。”

侯方域最終還是被洪承疇說服,當即又將目光投向前方的銃台。

“洪部堂,上次強攻陳官屯大營是個什麽結果,想必不用我多說。”

稍稍一頓,侯方域又道:“這次,八旗漢軍和練勇就能拿下明軍銃台?”

“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洪承疇有些無奈的道,“事到如今,我也不瞞你,不過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勉力為之吧。”

說到這裏,洪承疇不由得想起一篇古文。

那就是唐代大儒柳宗元所寫的《黔之驢》。

洪承疇覺得,他就是柳宗元筆下的那頭驢。

黔驢技窮,現如今他洪承疇真是黔驢技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