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線膛步槍(第2/2頁)

然而,徐應偉和閻應偉聽了卻直搖頭。

“聖上,我們就不去了。”徐應偉說道,“有這時間,我們還是先重新繪制一下北直以及遼東的輿圖,以免到時誤事。”

中國其實自古就有輿圖,也就是地圖。

只不過,古代中國的地圖都是抽象派。

意思是,對著地圖看個大概是可以的,但你若是照著地圖行軍打仗制定作戰計劃,那就是自己找虐,鐵定會被輿圖坑得懷疑人生。

去年發兵去雲南,新軍就吃了這個虧。

所以回到南京後,徐應偉他們就開始重新繪制輿圖。

這次就不是抽象派地圖,而是實地勘測後繪制的近代標準地圖。

“北直還有遼東的輿圖你們怎麽繪制?”崇禎訝然,“又沒去實地勘測過。”

徐應偉笑了笑說:“因為無法實地勘測,所以無法繪制精確輿圖,但是到過北直以及遼東的人不少,根據他們對北直以及遼東地形的講述繪制一份概略地圖卻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即便是概略地圖,也比之前的輿圖精確得多。”

“好吧。”話說到這,崇禎也不能攔著兩人。

送走了徐應偉和閻應元,崇禎又問兩個兒子:“旋刀車床能用了嗎?”

這段時間崇禎也沒有閑著,而是一直撲在大明兵工廠參與旋刀車床的制作。

車床其實早就有,只不過沒有機械動力,而只有人力,天工開物裏邊就記錄了好幾種以腳踏提供動力的車床以及磨床。

旋刀車床,顧名思義就是旋轉進刀車床。

崇禎之所以要親自參與這款車床的研發,就是為了給銃管拉制膛線。

正所謂飯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當燧發槍的標準化生產工藝逐漸成熟之後,就可以考慮制作線膛步槍。

從火繩槍到燧發槍是革命性的進步。

那麽從滑膛槍到線膛槍也是革命性的進步。

線膛槍相比滑膛槍,精度的提升不是一點半點。

滑膛槍的有效射程,充其量也就五十步八十米,而且必須排隊開火,如果單支滑膛槍射擊,有效射程就只有三十步不到五十米。

換言之,滑膛槍超過五十米精度就斷崖式下降。

但是線膛槍的有效射程卻可以輕松超過兩百米。

這意味著裝備線膛槍的軍隊能於兩百米外開火,足可以碾壓滑膛槍。

其實線膛槍並非新生事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就已經出現線膛槍,但是由於制作費工費時再加上裝填彈藥太過麻煩,因此並未得到推廣。

直到步槍從前裝填進化到了後裝填,線膛槍才真正成為戰場的主宰。

但是作為穿越者,崇禎其實知道有個辦法,可以很好的解決前裝線膛槍不容易裝填與氣密性不可兼得的難題。

這就是底凹彈,又或者說是米尼彈。

將彈頭從圓形改成圓柱形,底部做成內凹的圓錐形空腔。

這樣槍膛裏的火藥爆燃後,就會對凹形空腔的薄圓邊形成巨大壓力,然後薄圓邊就會擴張緊緊的貼住槍膛,使氣密性大大增加。

但是米尼彈要跟線膛槍配合才有用。

如果沒造出線膛槍,就算有米尼彈,也只能夠增加射程,精度反而會下降,因為圓形彈頭的飛行穩定性顯然優於圓柱形的彈頭。

圓柱形彈頭出膛之後必然產生翻滾。

一旦翻滾,射擊精度就會慘不忍睹。

所以實際殺傷效果並不比圓形彈頭好。

所以米尼彈必須與線膛槍配合才有用。

因為有了膛線之後,米尼彈就會在膛線催動下高速旋轉,出膛之後仍能因為高速旋轉保證穩定性,因而其精度遠遠超過圓形彈頭。

但要想拉制線膛槍就必須實現銃管標準化。

總不能給每根銃管專門做一把拉刀,是吧?

現在大明兵工廠的銃管加工標準化工藝已經日趨成熟,就可以嘗試制作線膛槍。

由於拉制膛線非常的耗時耗工,在蒸汽機投入實用之前想大量裝備肯定不可能,但是制作少量線膛步槍裝備精銳部隊卻是可以辦到的。

這樣一支精銳部隊,是可以起關鍵作用的。

而要想拉制出膛線,就必須得有旋刀車床。

崇禎親自設計的人力旋刀車床,拉杆上裝有四把削刀,一個進程就可以同時拉出四根陰膛線,但是對拉杆的強度要求也就相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