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黨爭再起(第2/3頁)

史可法卻堅持說道:“我大明現在並不急於發動北伐,所以騎兵並沒有那麽要緊,但是偽順卻已經發生了饑荒,此時我們若是同意偽順的請求與之貿易,此舉豈非就是資敵?何不趁此機會削弱偽順國力?”

史可法的考量其實也沒有錯。

借機削弱偽順國力,長遠看對大明有利。

“首揆!”解學龍急道,“眼下我大明與偽順乃是盟邦。”

“非也。”史可法說道,“我大明與偽順並無同盟之約,只是聖上與偽順皇帝有過君子協定而已,但這並非正式盟約。”

解學龍一拍手說道:“既便兩家不是同盟,可要是偽順因為饑荒而導致國力大損,進而為建奴所滅,對我大明來說恐怕並非什麽好事。”

“這真是杞人憂天。”史可法哂然一笑說道,“有我大明之掣肘,建奴斷然不敢輕易向偽順發動滅國之戰,所以偽順即便是國力遭受重創,也足以自保無虞,既如此,我們大明又何必拿出寶貴的糧食與之交換並不急需的牛羊馬匹?”

“牛羊馬匹如何不急需?”解學龍此時已經很不高興。

任誰被別人說杞人憂天都不會高興,何況他還是次輔。

解學龍又道:“我大明若要組建騎兵,非得有大量的戰馬不可。”

“可是現在我大明並沒有急著要組建騎兵。”說此一頓,史可法忽又說道,“解閣老,你如此急著要與偽順達成貿易,該不會是因為那一批占城米的緣故吧?”

解學龍的臉色徹底垮下來,因為史可法道出了他的陰微,他真是為了賣米。

因為今年上半年的徐州大戰誤了農時,導致徐州、歸德、開封諸府只能補種麥小麥,所以解家就判斷今年北邊的糧食供給將會出現很大缺口。

江南的產糧雖然有富余,但估計填補不了這麽大的缺口,湖廣今年的年景也不太好,所以解家就從占城買了一批米。

但是讓解家沒想到的是,一個多月前,江南的縉紳商賈突然之間群情洶洶,提出要朝廷解除海禁,內閣沒扛住壓力就解除了海禁。

順便說一句,江南縉紳商賈提出要開海禁,跟工商實業的發展有很大關系。

因為資本天生就逐利,天生就厭惡一切約束,天生就追求自由的貿易環境,隨著江南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量就開始激增,僅憑月港、寧波以及廣州的番禺港,已經難以滿足對外貿易需求。

所以商會要求解除海禁。

結果海禁一開,各國洋商便紛至沓來。

從事遠洋貿易的海船是需要壓艙石的。

大明朝的商船一般會拿瓷器作為壓艙石,西夷的商船就拿稻米作為壓艙石,然後江南市面上的米價就崩了,解家就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麽任由這批大米爛在自家倉庫,要麽就低價賠本賣掉,然後就在這時候,偽順使者到了。

解學龍頓時就看到商機,要是運作得好,這次他們解家不光用不著賠銀子,說不定還能大賺一筆。

此事三位內閣輔臣其實都是心知肚明的。

但史可法直接說出來就落了解學龍臉面,有點當面打臉的意思,這就過了。

看到解學龍臉色不好看,路振飛提議道:“首揆,解閣老,茲事體大,要不然我們請示一下聖上,請聖上定奪如何?”

“大可不必。”史可法道,“此事就由本閣部定了。”

這下路振飛臉色也垮下來,這真是一點面子都不給啊,雖說你是首輔,關鍵時刻可由你一言而決,可我們好歹也是內閣次輔及三輔,好歹尊重一下我們的意見吧?這樣絲毫不把我和解閣老放在眼裏,真的好嗎?

……

於是,崇禎剛從烏衣巷回到國子監,朝中就出了大事。

李若璉快步來到崇禎跟前,低聲道:“聖上,史可法矯詔的事泄露了!現在滿朝的禦史言官都在忙著上奏章彈劾他呢。”

“史可法矯詔?”崇禎聞言嚇一跳,“他矯的是什麽詔?”

“就是上次東林黨謀奪聖上內帑時,史可法寫給孟兆祥的那一封密詔。”李若璉道,“昨晚上突然被人抖露出來。”

“嗨,你說這事啊。”崇禎松了口氣。

又道:“這事只要孟兆祥他們幾個不撿舉,史可法他自己不承認,誰也查不到證據,就讓那些禦史言官彈劾去。”

李若璉嘆息一聲說:“史可法已經承認了。”

“啥?”崇禎愕然道,“他怎麽就承認了?”

李若璉道:“此事跟史可法家的老仆有關系。”

原來史可法的老仆年邁,想回老家頤養天年,同時把自己孫子推薦給史可法當長隨,但是被史可法拒絕了。

於是老仆懷恨在心。

把當初史可法矯詔的事抖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