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明版府兵制(第2/2頁)

一句話,崇禎不可能得罪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那麽幹是找死。

不讓自由買賣土地,地主階級肯定是不高興,資產階級也不會高興,關鍵小老百姓也同樣不會高興,這不擋人財路麽?

就說現在,村幹部要是攔著不讓拆遷,

你看那些村民高興不高興?敢拿刀跟你玩命!

所以崇禎不會幹這種蠢事,頂多就是限定一部分土地。

朱慈烺的政治悟性確實很高,崇禎一說他就立刻反應過來了。

當下朱慈烺說道:“父皇是說,充抵給三十鎮邊軍的這四百萬畝官田禁止買賣?”

“不光是這四百萬畝禁止買賣。”崇禎沉吟著說道,“將來第二批募兵退役之時,也要照此遵行,對了,這個說法也要改掉,說充抵不怎麽好聽,說恩賞!就說朝廷為了獎勵為國家立有戰功的有功將士,每人恩賞二十五畝恩田的購買額!”

“就是說,他們可以以每畝二兩五錢的超低價,在限定州府購買二十五畝恩田。”

“這二十五畝恩田是朝廷的恩典、皇帝的恩賞,所以嚴禁買賣,因為買賣朝廷的恩典就是大不敬之罪,如有違者當收回恩田。”

稍稍一頓,又說道:“這一條需寫入皇明祖訓。”

不謀求全面禁止土地兼並,只謀求小範圍禁止土地兼並,而且還有朝廷恩典以及皇明祖訓的雙重背書,崇禎相信這一條應該有機會長久的沿續下去。

然後像徐州這樣的邊鎮弄二十個,大明就有了三百二十萬府兵。

限止買賣的土地也不過八千萬畝,占比大明朝的七億畝耕地不過一成略多,應該還不至於招來各個土地利益集團的瘋狂撕咬。

朱家後世子孫應該也不至於蠢到去挖這個根基。

這樣一來,大明朝相當於就有了三百多萬府兵,而且這些府兵的恩田所有權被以皇明祖訓的名義鎖住,永遠都不會遭到兼並。

朱慈烺想了想又道:“真要是這樣,這些邊軍的恩田確實不會再被人兼並,但是還有個問題不可忽視,就是兩代之後人口多了,該怎麽辦?”

朱慈炯連連點頭說:“對噢,兩代之後沒準已經繁衍到了上百丁,區區二十五畝恩田分拆成一百多戶,每戶不過二分地,也就養不起府兵了。”

崇禎說道:“那就強制性分家,只允許嫡長子繼承恩田,至於其他的兒子,不能從老子那裏繼承哪怕一分恩田,想要養活自己,就只能自己出去闖,但是當朝廷有了新的征兵額度之時,可優先予以考慮。”

對於這點,崇禎顯然也是有所考慮。

像朱慈炯說的兩代之後繁衍到百丁,不能說完全不可能,但肯定少之又少。

因為這是可計算的,二十五畝恩田可以保證優渥的生活,但是要想過上三妻四妾的沒羞沒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充其量一妻一妾頂天了。

一妻一妾的話,能活下來十個子女最多了。

假設十個子女男女各半,也就是五個兒子。

這是特殊情形,通常也就是五六個子女,兩三個兒子。

也就是說,二十年內會生出兩倍的府兵,假設中興初期退役了五十萬募兵,二十年內就會生出一百萬府兵,這就完全不是負擔好嗎?

因為這個時候,正好趕上大明的擴張時期。

這一百萬自幼從父輩那接受嚴格軍事訓練,而且不用給付一分餉銀的府兵,將成為大明朝對外擴張的最堅實的武力後盾,簡直是完美!

好嘛,崇禎甚至連二十年後的擴張都算計到。

想到這裏,崇禎又說道:“打下新的疆域之後,又可以建立新的府兵鎮台,這些新的府兵鎮台不僅可以替大明守禦邊疆,遇到有大戰之時,還可以為中央朝廷提供源源不斷的後備府兵,如此一來數百年內我大明都將立於不敗之地。”

“父皇是說海外領地麽?”朱慈炯的眼睛亮起來。

下意識的,朱慈炯低頭看了一眼崇禎賞賜給他的腰刀。

當下朱慈炯說道:“父皇,有朝一日,兒臣要帶著這些新成長起來的府兵,去海外替大明朝開疆拓土,實現真真正正的萬邦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