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黃淮防線(第2/2頁)

這360萬兩,其實是今年的漕糧折色。

因為北京已經淪陷,解往北直的漕糧就不用再解送了。

路振飛這次從淮安來到南京,主要就是來商量這件事。

不過路振飛的本意是拿這漕糧折色的360萬兩來安撫江北四鎮,結果崇禎突然出現。

崇禎點點頭,又對黃家瑞道:“黃家瑞,這360萬兩你拿一半,加上高賊的100萬兩先用著,還缺多少朕回頭再補給你。”

“臣,領旨。”黃家瑞拱手應道。

打發走了黃家瑞,崇禎目光轉向路振飛。

路振飛趕緊上前一步,躬身應道:“臣在。”

崇禎道:“運軍現在還剩多少人多少條船?”

崇禎構想的黃淮防線,漕運可以說至關重要。

崇禎之所以要將大明的防線設置在黃淮一線,一是因為自古以來守江必守淮,一旦淮河防線失守,則長江防線亦將不保。

其二就是因為運河的水路運輸。

運河的存在,可以極大減少物資的損耗。

自古以來,制約中原王朝對外用兵的原因是什麽?

就是後勤保障跟不上,1石糧食運到前線,通常只剩1鬥!

這麽大的損耗,再強盛再富庶的王朝也扛不住,強漢盛唐也一樣沒能扛住。

所以將防線設在黃淮,可以極大的縮短明軍的後勤補給線,如果以揚州為中轉站,從揚州到徐州不過六百裏水路。

按照平均一天走二十裏水路計,一個月就能到。

而且水路的捐耗很少,按一艘漕船400石計算,十個運軍兩個月走個來回,理論消耗不過8石。

當然實際運輸過程中還有漂沒啥的,最終損耗肯定不止這點,但絕不會超過10%,這就極大的提高了明軍的後勤保障效率。

後勤保障效率體現到戰場上就是軍隊的持久作戰力。

所以說,漕運對於崇禎構想中的黃淮防線至關重要。

路振飛:“河漕運軍定制12萬人,但是近十年來運軍困頓窮苦,逃亡日益增多,而今只剩不到一半,流賊陷北直、河南以及山東之後,北上運軍也遭波及,又折損數千人,而今只剩5萬左右,漕船只剩4千余艘。”

5萬運軍,4千艘漕船,差不多也夠用。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應付建奴的第一波進攻。

崇禎道:“十日之內可調集多少運軍及漕船?”

路振飛:“十日之內只能調集揚州府以及附近運軍,加上原本就在揚州的運軍,約有一萬人,一千余艘漕船。”

崇禎又問:“一艘漕船可以運載米糧多少石?從揚州到徐州來回需要多少時日?”

路振飛道:“一艘漕船可以運載400石大米,需運軍10人,從杭州到京師來回通常需半年甚至更久,但從揚州到徐州的話兩個月就夠。”

崇禎默算了一下,一次能運送40萬石糧食到徐州,勉強夠用。

當下崇禎說道:“先把揚州以及附近運軍召集起來往徐州運糧,一個月內將剩下的運軍以及漕船都召集齊,到揚州聽調。”

“臣領旨。”路振飛恭聲應道。

崇禎又道:“行了,那你就先去忙吧。”

“臣告退。”路振飛一拱手,轉身匆匆出了行轅。

崇禎舒了口氣,又咐咐王承恩道:“王大伴,讓文官都進來吧。”

仍在帳中的高弘圖頓時精神一振,聽聖上的口氣,這是要廷推內閣輔弼了。

稍頃,以史可法為首的六部堂官以及科道言官便魚貫而入,幾乎把行轅擠滿。

這些官員裏有六部九卿、左右僉都禦史、南京國子監祭酒、六科都給事中以及其他三品以上官員,譬如詹事府詹事、六部左右侍郎。

三呼萬歲之後,崇禎道:“京師淪陷的事就不用朕多說了,除了吳麟征等十余人隨朕一並突圍外,其余京師官員或死或降盡皆失陷。”

“然,國不可一日無君,內閣輔弼也不可一直缺位。”

“值此非常時期,朕本可以特簡官員入閣參贊機務,但是考慮到我大明朝的廷推制度已推行日久,朕也不願侵奪部閣之事權,就仍舊按照循例廷推閣部官員,朕當堂批復著即組建新的內閣,即日輔弼理政。”

“聖上英明睿智,大明中興有望。”

史可法等南京官員果斷將高帽奉上。

崇禎一擺手說道:“那就請大冢宰出來主持廷推吧。”

聽到這,史可法等南京官員心頭便咯頓一聲,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