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借師助剿(第2/2頁)

當下吳三桂對白廣恩和唐通道:“廣恩兄,達軒兄,請你們轉告主上,只等安排好內遷的二十萬遼民,我便立刻進京覲見。”

唐通笑道:“常伯兄這回想通了?”

吳三桂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就算不為自己想,也要為吳家滿門老小以及內遷的二十萬遼民著想,做人不能夠太自私。”

唐通笑道:“你能這麽想就對了。”

白廣恩道:“這下咱們仨又能到關外並肩殺建奴了。”

唐通說道:“說到建奴,臨行之前主上可是叮囑過,由小弟率領本部一萬兵馬接替長伯兄鎮守山海關,不知長伯兄意下如何?”

“這都是小事。”吳三桂笑著說道。

“我這就派人前往山海關通知高第。”

“達軒兄只管放心前去接收山海關便是。”

吳三桂心忖道,去關外跟建奴廝殺還是你們倆去吧,我反正是不奉陪了,這輩子都不想回關外與建奴廝殺。

只有跟建奴議和才能夠有好日子過。

送走了白廣恩和唐通,吳三桂又把王永吉和黎玉田請到行轅。

面對王永吉和黎玉田,吳三桂又換了另外一套說辭:“王督師,黎撫台,流賊勢大並且已經成了氣候,單憑我們關寧軍一支孤軍是無法戰勝的。”

“所以呢?”王永吉陰沉著臉問道,“你要變節降賊?”

吳三桂道:“王督師請暫息雷霆之怒,這不過是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王永吉與黎玉田交換了一個眼睛,沉聲道,“此話怎講?”

吳三桂說道:“末將表面上答應歸降流賊,實際上則已經派胡心水率領一千家丁進入燕山深處尋訪聖駕,只等迎回聖駕,兩位軍門便可效仿大唐故事,以聖上之名義借建奴之兵入關剿賊,再續我大明兩百年國祚。”

“借師助剿?”王永吉和黎玉田勃然色變。

借建奴剿賊,這個想法他們並不是沒有過,只不過從不敢在人前提起。

因為大明的朝堂上已經形成一種恐怖氛圍,誰要是膽敢提出割土議和,誰要是敢提出遺棄祖宗陵寢南遷,就會遭受到天下士子的唾罵,禦史言官也會發了瘋般彈劾,內閣的宰相也會跟著落井下石,然後皇帝就會承受不住壓力。

這種事多了,就再沒人敢提借師助剿這茬。

可現在吳三桂居然當著他們的面提出來了。

吳三桂誠懇的說道:“兩位軍門應該也清楚,去歲建奴寇關,今春流賊兵逼京畿,聖上先後兩次發下了勤王令,可最終應詔者寥寥無幾。”

“為何?因為天下糜爛,實在是無兵可調了。”

“我薊鎮的關寧軍已經是最後一支堪戰之精兵。”

“所以,除了借師助剿,我大明已經別無他策。”

黎玉田長嘆一聲道:“事到如今,確實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然而借師助剿容易,事後需要付出的代價只怕也會大得驚人哪。”

王永吉默然不語,不知道在想什麽。

吳三桂說道:“建奴到底只是蠻夷,胃口再大也大不過流賊,流賊想要的是天下,是要奪我大明的國祚,而建奴不過想要些人口財貨而已,頂天了效仿後晉故事,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建奴總是應該夠了吧。”

“也只能這樣了。”

王永吉和黎玉田相對嘆息。

送走王永吉和黎玉田,方光琛從屏風後走出來。

方光琛笑道:“只要穩住了王永吉和黎玉田二人,將來若真有借師助剿之事,這二人便是最好的替罪羊,到時候兄長不僅把事給辦了,還不用留下罵名,而且鏟除二人之後,朝中便再沒有人可以節制兄長,屆時兄長以武將身份入閣拜相也不是沒有可能。”

“欸,你想的太遠了。”吳三桂擺擺手道,“還是先想好眼下怎麽辦吧。”

“眼下要辦的很簡單。”方光琛笑著說道,“就是一個字,拖!看看建奴有沒有出兵的意願,如果有那就借師助剿,如果沒有那就幹脆點歸降了大順,順便再把崇禎獻給新朝,這樣兄長至少可以封一個國公。”

吳三桂皺眉道:“還是希望建奴能夠借兵。”

不得不說,吳三桂和方光琛真是有些天真,

對建奴或者說多爾袞的野心嚴重估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