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您果然深思熟慮(第2/4頁)

看著這威武不能屈的弟弟,劉恒這才重新坐在了劉長的面前。

“首先是趙國的那些空缺,要盡快安排好官員,趙王在趙國的名聲還不錯,要吩咐趙王多去往那些大族家裏走一走,挑選他們族內優秀的年輕人前來長安擔任郎中……另外,袁盎那邊來一手明貶暗升,讓那些人看看你的態度就好,我這裏有幾個人選,可以作為袁盎的副手……”

劉恒認真的說起了自己的想法,他說道:“趙國的情況是諸國內最為特殊的,他們的傳統觀念很深,至今都是在搞春秋大義那一套……君辱臣死的觀念很深,因此對袁盎這位大權在握的國相很是不滿,都傾向於趙王,你這次,直接將那些傳統趙國官員掏空了,十來個大臣都被你直接送回長安……其實,你不必這麽著急,明明有更妥善的解決辦法,可說什麽都遲了,既然做了,那就快點完成善後,將趙國整體的思想給調整過來。”

“我舉薦一個人去輔佐袁盎,我所舉薦的就是大儒韓嬰,此人當初負責孝仁皇帝的葬事,表現很是出色……又精通儒學,主張忠君忠國大一統,此人當初在趙國傳學,弟子極多,深受當地人的歡迎,當地人都很贊同他的忠君理念,不過是狹隘的忠趙君,經過太子的點醒,此人的忠君主張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讓他去趙國,能引導當地的風氣和主張……”

劉長聽的很是認真,聽著四哥的解釋,眼裏滿是崇拜。

我哥好強啊!!怎麽我就沒想到呢?

劉恒在這方面自帶著天賦,他看事很清楚,一眼就能看破其中的內在,劉長看趙國,就覺得這些大臣都有點毛病,天天教唆劉如意謀反,傻子輔佐傻子,全國上下就袁盎一個正常人。

而劉恒看趙國,卻能看到本土忠君思想與廟堂的集權主張的對立。

“不出三年,趙國的情況定然更有很大的轉變,要多吸納趙國的人進入長安,分化其勢,減少原先這套狹隘主張所帶來的影響。”

劉長想了想,趙國還真的是這樣,當初自己那昏庸阿父去趙國,就是因為對姐夫不夠尊重,用了箕坐,姐夫的大臣就直接在私下裏謀反,想要殺了阿父……姐夫都不知道這件事,險些連坐被殺。

劉如意麾下那些大臣天天教唆他謀反,其實也未必就是想真的讓他當皇帝,主要還是不想自家君王受了委屈,想要為趙王楊威……但是這種春秋時的想法,現在已經不適合當下大一統的環境了,難怪歷史上的趙王是個高危職業,誰上誰死,底下一群大臣教唆著,誰能過的好呢?適合當趙王的大概只有劉長這樣的狠人,才能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開始謀反大業。

“然後就是梁國的問題了。”

“你怎麽能說出唯不在梁這樣的話啊?!你是想帶頭去引發對梁國的歧視嗎?想要除掉那些名士,為什麽不采取其他方式呢?有著那麽多殺人不見血的方式,非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你解決的倒是快,光是自殺的名士就超過了二十個,名士徹底不能引領梁國內的輿論了,可問題是,梁國的文風卻被你給打沒了,梁人心裏怎麽可能沒有抱怨呢?”

“現在的辦法,就是將這股怨恨和不滿給引導到那些名士的身上去。”

“將各國對梁國的歧視變成對那些對抗廟堂的名士的歧視,阻止梁國出現離心背德的情況,你稍後就去找陸嘉,讓陸嘉多在報紙上批判那些名士的作為,多寫一些梁國內傑出的才俊,多用梁國文人的文章,說一些這些才俊被梁國名士們所打壓的故事,要讓天下人覺得,梁國人是受害者,他們一直都被這些名士給壓著,讓梁國的才俊不要在各地受到區別對待,引發憐憫之心……我會告訴你怎麽去編這類的故事……”

劉長認認真真的聽著,急忙點點頭。

“我舉薦一個人前往梁國來做這些事情,曾經負責教導太子的大家司馬季主,此人極為擅長辯論,擅長造勢,你讓他去梁國,讓他多去鼓吹當地的年輕才俊,收那些年輕人為弟子,同時多發文章來抨擊那些名士……讓他待個三四年,梁國的風氣就會不同,各地對梁國的態度也就驟變了,名士再也無法在梁國立足了。”

“好,好,四哥,那沛郡呢?”

“沛郡的事情,不是特殊的,主要還是大族的問題,當初跟隨阿父建功立業的那些人,他們的宗族現在都很強大,而且他們嚴格來說,是不屬於豪強的範圍內,就是遷徙,誰又敢讓他們遷徙呢?他們可是有功之家啊,若是逼迫他們遷徙,那就是使功臣寒心,你總不能強遷了夏侯嬰將軍的家人?不能強遷了蕭相的家人吧?宗族只是當地最大的大族,因此反抗才最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