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豈有此理?!(第2/4頁)

趙始愣了一下,問道:“田忌是誰?”

……

其實高皇帝並非是沒有學問,高皇帝能聽得懂張良,蕭何等人的上奏,還能跟他們一同商談,秦國的亭長是不能買的,秦國唯一可以買的是爵位,還得是在特定時期,例如打仗缺糧食,發生了災害,這個時候,廟堂就會下令,允許特定群體通過獻粟的方式來獲得低級的爵位。

而官職是不賣的,必須要通過律法考核。

這項考核還非常的嚴格,由縣中的官吏親自來進行,要經歷先後三次的盤查,故而想通過示威或者賄賂的方式當官也是不現實的。

劉邦是讀過書的,認識字的,並且能通過“秦國法考”的大秦基層公務員。

故而將他當作不學無術,毫無學問的人,還是有些不妥,他讀書大概不多,可記憶力應當不錯,畢竟大秦的律法很多,想要完整背誦下來應對考試,還是有一點點難度的。

劉邦能聽得懂典故,正確的運用典故,還能跟各派的大佬們談笑風生,考察他們的學問……如此斷定,某位厲王在這方面的特點大概率是來自其母族。

趙佗的話卻給了劉長一個新的啟發。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郅都編寫的第一封《上邸》印刷完成,由長安的邸負責分發到各地去,在各地繼續印刷,然後分發到地方。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長安百姓在第二天就看到了這全新的肆,喚作報肆。

這同樣是官府經營的肆,而他們所販賣的,好像是消息?

在報肆開門之後,最先趕來的就是太學生了,這些人早就知道有這麽一件事,都迫不及待的想要來看看,在太學生的帶動下,有官吏,士子,商賈等人開始購買,反正這東西的價格很便宜,這些人還是能承擔得起,至於尋常百姓,就不敢這麽奢侈了,當然,他們買下來也未必能看得懂。

同時,廷尉改進了律法,增進了幾條律法,其中包括故意的將邸報的內容讀錯的罪罰,罰三甲。以及故意的修改,破壞,仿造邸報的罪罰,墨刑。

這對大漢百姓來說,可是新鮮玩意。

這邸報原先只是郡縣長官獨享,哪有百姓的份啊,沒想到,他們也有能看報的一天,太學生們歡呼雀躍,大漢的太學生們是格外熱心與廟堂大事的,從創立之初開始,到大漢滅亡,太學生們都一直活躍在廟堂之中,基本上什麽事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就連謀反都有他們,而他們現在有了最好的途徑來了解廟堂的政策,這是多好的事情啊。

何況,這裏頭有些文章就是他們的同窗所書寫的。

這些人自然是名望高漲,一躍成為了同齡人裏的翹楚。

當然,包括那些文人,他們也是一樣,在作品成為天下觀摩的對象之後,他們猛地醒悟。

郅都將他們抓走,這不是要害他們,這是在幫他們啊,這東西可以全天下都可以看到的……這是多好的揚名手段啊,寫了第一篇政策的那位張生,一時間就在長安變成了名人,很多不曾往來的好友都拿著報來找他,神色都變得很是熱切。

一些長安內的徹侯老爺們也是派人邀請他前往自己的府上來參加宴席,還想要將他變成自家的女婿。

其余文士那是一個羨慕,眼裏都開始噴火了。

邸報最先引起的影響卻是體現在這些作者的身上,這些人紛紛拿著禮物去拜訪郅都,卻連他的門都沒能進,隨即,郅都徹底成為了文士們眼裏的香饃饃,什麽酷吏啊,這明明是廟堂賢人,甚至有文士連夜寫文章來描述郅都的賢德。

這位原本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酷吏,只是因為這個職務,頓時很受文士們的歡迎,而對他冷漠的態度,文士們更加的激動,冷漠好啊,不為外物所動,這樣大家的機會都是公平的,不會有人能賄賂他,讓自己被任用。

郅都在文士裏的名望高漲,而通文府也是如此,每天大門前都會聚集一大批的文士,詢問是否需要他們效力的。

對於他們的這些行為,郅都心裏也明白,不能每次都讓自己來擬定題目,於是乎,他就下令,允許這些文人們自由投稿,寫什麽都可以,若是寫的好,就可以發布,至於政策什麽的,等到舉辦下一期邸報的時候再說,這些文章,可以作為附加的,在下一次的邸抱裏占格子。

這讓通文府頓時火熱,不只是那些有名的文士,就是一些大臣勛貴,也有些手癢,寫了文章令人送過來,同時,天下各地的文士們都朝著長安的方向蜂擁而來。

在作者本身的影響之外,作品的影響也緩緩醞釀,很多人都從邸報裏了解了跟他們所想的不同的廟堂政策,大漢這些年裏的戰功,諸多政策,都讓他們恍然大悟,在原先,廟堂要做的這些事情,除卻官吏們之外,很少有人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