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 戴森雲(第2/2頁)

可不是嘛,所謂戴森球便是指技術文明用手段建造一個巨型人工結構,將整個恒星包裹起來,以此獲得其絕大多數或者全部能量輸出。

但因為一顆恒星的質量往往都占據其構成的恒星系的99.8%左右,所以在恒星系內根本不可能擁有足夠物質建造裹恒星的戴森球。

那麽只能從別的星系搬運物質來建造,但既然都已經可以跑到其他恒星系了,那這個文明也就沒必要貓在一個地方利用恒星能源,宇宙如此多恒星,對於有能力大規模星際遠航的文明來說能源肯定不缺。

很少有文明建造戴森球就是如此。

戴森球當然不切實際,但戴森雲是可行的。

比如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就已經具備建造戴森雲的技術,也不需要增加新的理論突破,軌道環繞衛星或者太陽帆技術就可以用來建造戴森雲結構。

利用科技文明強大的工業能力,建造數目密集且環繞恒星的獨立結構,類似乎天空中的雲朵。無數太陽帆式的雲,構成一個巨大的環恒星結構。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模塊化,便於逐步建成,對材料要求比戴森球低很多,而且各種‘雲’的尺寸可以自行選擇。但也有一個壞處,這樣一個恒星能源收集器的‘雲’將會改變恒星系統向宇宙發散的光強度。

如此,就很容易暴露在隱藏於宇宙深處的文明眼中。

就像現在這個文明,就被基建號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