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包裹(第2/3頁)

他去年秋冬暗中用組裝的收音機和糧票收購了一批山貨,跟大隊裏的山貨一起運了出去,賺了一筆錢。

但要墊上成立竹木制品廠前期所有的花費,還是得精打細算,好在程檸突然送來了一大筆錢票,倒是一下子解決了資金投入的問題。

“也不能全由你墊著。”

韓有福和周樸槐對視一眼,咬了咬牙,道,“大隊裏該支持的還是要支持。”

“資金上不用,”

韓東塬擺手,道,“大隊裏的情況我再清楚不過,你們能信任我已經是最大的支持。不過,說好了,以後廠子的事,我說了算。”

他說著目光就看向了大隊書記。

“當然,”

大隊書記周樸槐搓了搓手,笑著一口應下。

他剛剛已經看了名單,裏面有他小兒子周良山的名字,這小兒子下地幹活不行,愁死他了,能學木匠手藝,簡直能讓他心花怒放。

他努力收了收笑,道,“這廠子什麽都是你搞起來的,賣去哪裏也只有你有門道,我們鐵定不會插手。”

韓東塬點了點頭,道:“題畫和題字方面不用擔心,我會在知青裏面挑選。還有,說好了,將來廠子賺的錢,扣掉工人的工資材料等花費,剩下的,我有權力用來發展廠子,購買設備,給員工發獎金,再剩下的,一半我會用來發展別的項目,例如給村子裏辦個小學,再辦別的廠子這些,最後那一半,才會交給隊裏。”

這大隊長大隊書記當然也沒意見。

大隊裏常年都缺錢缺量,能有收入就不錯了,更何況韓東塬說的都是為了村子著想?

為了村裏的娃娃能上學,他們想辦個小學這事也不是想了一天兩天了。

事情定下之後韓東塬並沒有跟大隊長大隊書記他們再說具體的事務。

他原本就沒打算讓他們參與太多。

回去木場他就叫了廖盛徐建國一起開了個小會,具體商議了竹木制品廠的各項安排,中午就在木場外面掛了個巨大顯眼的木制標牌“上韓竹木制品廠”,跟現場的村民還有知青們一起宣布了成立廠子的事,以及跟師傅學木工活的安排。

“這只是先掛著,等後面咱們會選個好日子,正式辦個剪彩儀式。先掛著,方便我們後續的工作安排。”

他慢慢道,“我們這個竹木制品廠要生產各種竹木制品,會有許多道工序,這五個人選出來,只是因為這些天我觀察了,他們比較適合將要學的這些工序,另外還有鋸木,打磨,安裝很多的活,都需要人,大家只要肯幹,願意幹,我們竹木制品廠就歡迎。另外大家幹的活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大家想要申請轉做其他的工序,只要技術過關了,做得好做得快,態度端正,就可以轉。”

這標牌一掛再加上下午的宣布,猶如一顆石子砸進了一鍋沸水裏。

村民們興奮。

知青們則是激動還有更多的思量。

他們都知道,一個廠子不僅需要具體幹活的人,還有其他崗位呢。

例如管理,例如質量檢查,例如會計,還有宣傳,銷售等等崗位呢。

所以心裏都癢癢著。

跟韓東塬稍微熟悉的問韓東塬,不敢直接問他的就跑去問廖盛和徐建國。

整個下午木場上的人都沒什麽心思幹活。

整個木場都熱鬧著。

就是王曉娟許冬梅馬婷婷閔然她們都圍了程檸,時不時問上一兩句。

問她知不知道這竹木制品廠對知青是個怎麽安排法。

程檸當然不知道。

她連這個“上韓竹木制品廠”都是第一次聽說。

前世除了韓奶奶偶爾的絮叨,並沒有人跟她說過韓東塬的事。

很多關於他在下鄉時候的事,都是她在韓家聽別人的對話,或者多年之後根據他跟人打電話時的只言片語拼湊出來的。

這個廠……

她看著掛在木場門口大木頭柱子上“上韓竹木制品廠”的大匾牌若有所思,聽到王曉娟的問話才回過神來,搖頭,道:“韓知青沒有跟我說過,我才來,知道的比你們還少。”

趙枝一直豎著耳朵注意著程檸這邊的動靜。

聽到她這麽說,一下子松了一口氣。

韓東塬果然並不在意這個跟他一個大院裏出來,追著他過來的“鄰居”。

並不在意追著他過來的“鄰居”的韓東塬下午的時候收到了三個超大麻袋的包裹。

彼時他還在木場。

大隊會計李遠強特地跑過來通知的他,笑道:“東塬,你家裏給你寄包裹來了,三個超大的麻袋,一個重得跟石頭一樣,還是我幫著小高從牛車上擡到咱們大隊的,裏面怕是不少吃的,隔著蛇皮袋我都聞到香味了。”

他宿舍的孫健朱先開一聽就伸了腦袋過來,眼睛冒光。

最近因為程檸的到來,她給廖盛和韓東塬捎了不少吃的東西過來,讓他們宿舍總算是告別了每天只能喝玉米粥或紅薯粥,吃黑面饅頭的日子,可再多的東西也經不起他們幾個人天天的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