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三個通合力發大財,趙愛錢魂斷棋盤街

陸善柔和小仙姑去了棋盤街,鳳姐趕去南城,陶朱和麥穗去外頭玩了一天, 買了菜回家, 發現家裏兩個女人都不見了。

兩人大眼瞪鳳眼(麥穗是大眼睛,陶朱是丹鳳眼)。

家裏沒人——他們兩個都覺得對方不是人。

麥穗說道:“都不在家,反正不好玩,你趕緊把欠我的三篇文章和一首詩寫了吧, 我還要交給內書堂的老師。”

陶朱想起來自己的承諾,太子要給太監代寫作業。

陶朱耍賴,“你就不交, 老師能把你怎麽樣?”這是陶朱的性格, 遇事先逃避,能賴就賴, 不能賴……就再說。

麥穗說道:“輕則打手板,抄書, 重則罰跪,扇耳光, 打屁股。”

陶朱說道:“就憑你的身手, 誰敢打你。你不得把人家打死啊。”我都不敢動你一根頭發!

麥穗說道:“皇上吩咐過, 說內書堂的老師不能打, 更不能殺, 殺了連皇上都護不住我。”

這是弘治帝的原話。

原來如此,看來麥穗也是有軟肋的嘛。

陶朱調侃道:“我兩個表哥你不是說殺就殺了嗎?”

麥穗說道:“那不是人, 是兩個牲口。”

話難聽, 但說的也是。陶朱沒得辦法推脫了, 只得老老實實給麥穗寫功課。

麥穗還提出了要求:“別寫的天花亂墜, 一看就不是我寫的,收一點,拙一點,字也不要寫的那麽好看!就用看不出筆跡的館閣體。”館閣體就是仿宋體,橫平豎直,就像印在書上的字,沒有個性,但是清晰可見,是大明公文標準字體。

另一邊,陸善柔匆匆趕到棋盤街。

如果說紫禁城是大明的政治中心,那麽棋盤街,就是大明的經濟中心,用六百年後的話來說,就是北京的核心CBD。

從元朝在這裏定都開始,棋盤街就是元大都的商業中心,後來大明從南京遷都到順天府北京,帝國的核心商圈重歸棋盤街。

在明代北京,工商業基本是由各個地方商會壟斷經營的,外地人,甚至京城本地人都很難插進去手,廣東人靠著海外貿易,壟斷香料珠寶玉石等等,山東人壟斷餐飲業,尤其是高端的餐飲,還有布匹綢緞等等,山西商人則把持錢莊、當鋪等等(注:出自《明代北京——城市形態與功能演變》一書)。

棋盤街上沒有小店鋪,全部被這些地方的商業大佬們分割,他們的會館和總店基本上都開在棋盤街。

在棋盤街,有一家錢莊,叫做三通錢莊,是大明十大錢莊之一。

三通錢莊是由三個名字裏有“通”的山西人創立的,分別是“仲通”、“緣通”和“慎通”。

這三個“通”的家族原本在山西就做著錢莊的生意,在大明永樂年間初年,三個“通”前瞻性預估永樂皇帝肯定會遷都北京時,在棋盤街買了一塊地,創立了三通錢莊。

隨著三通錢莊在大明各地鋪開,最輝煌的時候有一百多家分店,銀錢流動,需要保鏢護送,三通錢莊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道理,又開了三通鏢局。

後來三通鏢局靠著三通錢莊當資本後台,招兵買馬,生意很快在全國鋪開了,成為大明四大鏢局之一。

就連陸善柔從山東搬家回到京城,也是雇傭了當地的三通鏢局,來一路護送她和三十幾個箱籠到乾魚胡同。

上一個真假千金案,貨郎虎哥就是把賣了小香的身家銀子二百兩存在三通錢莊。

魏崔城手裏的新得的五千兩銀子,也是三通錢莊的銀票。

反正你只要在京城生活,就肯定會直接或者間接的與“三通”這個商號打交道。

“三通”商號的標記,是三個豎排的圓圈,正中間由一條線穿起來,很像一根糖葫蘆。

所以老百姓給“三通”取了個外號,叫做糖葫蘆。

“你把銀子存在那裏了?”

“存糖葫蘆。”

“這批貨物誰來護送?”

“糖葫蘆。”

老百姓能夠把最常見的小零食當成“三通”的外號,這就說明了他們對三通錢莊的信任。

“三通”創始人裏,叫做趙仲通的膝下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女兒精明能幹,三歲就會打算盤,趙仲通把家業全都傳給女兒,要女兒坐產招夫,孩子隨母姓。

這個女兒,就是文虛仙姑的祖母趙老太太。

趙老太太生了三兒一女,趙家開枝散葉,現在孫子外孫加在一起有二十八個!

文虛仙姑是最小兒子的小女兒,她母親去世的早,記事起文虛仙姑就養在趙老太太膝下,是最受寵的孫輩。

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最寵愛的孫女卻要出家,立志一生都要伺奉碧霞元君。

起初,趙老太太是反對的,說:“好孫女啊,你不想嫁人,還可以像我這樣招贅嘛,生的孩子都是你自己的,跟你姓,男人不聽話,就趕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