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道門各派初歸心,從大真人號令!(第2/3頁)

此時看了供詞中的水域,頓時驚呼起來:“賊子要麽在大通河、白漕與衛漕遊走?要麽在會通河盤踞?”

朱元璋立國時期,國都在金陵,四方的賦稅是經過長江運送過去的,天然水系使用起來很方便,漕運並不發達,針對運河的治理,僅僅限制在幾個局部的河流上。

全國性質的運河整治,是朱棣時期開始的,北自大通橋起,南到杭州,全長共三千余裏,分別由大通河、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組成,總稱之為漕河。

這些是官方稱謂,到了各地還是以當地為號,通俗好記。

比如大通河的源頭,是昌平深山中各泉水匯合後流經都城,然後流過大通橋,向東流到通州,最後流入白河,在本地人口中,又叫“北京港”。

白漕又稱白河,元代的時候被稱為通州運糧河,從通州往南流,最後在天津流入衛漕。

衛漕即衛河,元代的時候被稱為禦河,從天津往南方流動。

歐陽必進失色的原因正在與此,九葉靈芝草活動的範圍,太接近京師了,簡直就是在眼皮子底下活動。

這是龍婆有意為之。

離得遠了,哪怕汙穢爆發開來,讓沿途的城鎮遭受大災,也是冰冷冷的數字,死一萬、死十萬甚至伏屍百萬,地方官員都承受不起,京師的權貴則不見得會真正在乎,只有讓都城感受到切膚之痛,才具備最強的威懾性。

歐陽必進就緊張非常:“這三段河道絕對亂不得,不然的話,整個京師都要遭殃!”

陸炳道:“京師的重要性自不必說,會通河又如何?”

歐陽必進慘然道:“那裏其實更重要,是南北之脊啊……兩位隨我來!”

跟著這位漕運總督上了大船,進入船艙後,就見一幅地圖鋪開,其上正是京杭大運河的各個河段,雖然肯定不如後世那般精確,但就如今的年代而言,已經標注得極為詳細。

李彥暗暗點頭。

明朝中後期在許多方面很是拉胯,所幸運河是民生根基,治理得還是不錯,萬歷年間的《河防一覽》中都有言,“治河莫難於我朝,亦莫善於我朝”“以治河之工,而收漕運之利”。

而歐陽必進的手指在運河中部劃過:“這條會通河,永樂九年開始重新修整,前朝的河道狹窄、水淺,不能通行大型船只,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又決口,淤泥阻塞,只能再次開鑿,重新修整。”

“就為了修這條河段,征用民夫三十余萬人,歷經四年才完成,修築閘門一百多個,又設置積水、進水、平水等閘門五十余處,還修建二十座堤壩防止河水外泄。”

“其中為了引水分流,河床上建的南北兩壩閘最為重要,控制水量,南流三分,南會泗水,北流七分,注入禦河,民間又稱‘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陸炳臉色難看:“如果靈芝草在這裏爆發生亂,那就相當於把運河攔腰斬斷?後果不堪設想啊!”

李彥則開口問道:“會通河既是人工開鑿,大致有多深?”

歐陽必進這點並不能確定,詢問了漕運的官員後,給予答復:“最初是深一丈三尺,寬三丈二尺,本朝尚未有過大的修繕,淤泥堆積,恐怕要略淺些,不過載重八百斛的船只,依舊可以自由行駛。”

李彥道:“太淺了,江河中的龍宮不比四海龍宮龐大,卻也難以在這麽淺的河道通行,除非九葉靈芝草主動離開龍宮,亦或是運用類似於須彌芥子之類的手段……”

陸炳精神一振:“所以會通河作為南北之脊,對於運河的破壞性雖然最大,但靈芝草最有可能的,還是在靠近京師的河段徘徊?”

歐陽必進皺眉:“可萬一不是……”

李彥道:“對於一個有靈性,但靈智又不是太高的目標,我們只能設想它位於自己的舒適區間,再進行側重,否則一條一條河段搜尋過來,肯定打草驚蛇,後果更為嚴重。”

這樣勇於承擔責任,歐陽必進還是十分佩服的,目光上移,落在大通河、白漕和衛漕上:“如果以深度確定位置,倒是好辦了,能容納龍宮的河段並不多。”

陸炳道:“我們還有龍婆交代的秘法,可以將靈芝草引出來,只要它浮上水面,一切都好辦了。”

李彥道:“這類靈物都極為敏銳,還是要做好戰鬥的裝備,戰前還要選定幾處可以舍棄的河段,如果難以將龍宮直接拿下,就要將它逼入那裏,將汙染降低到極致。”

陸炳看向歐陽必進,歐陽必進咬咬牙:“好!我來選!”

大船駛出碼頭,正式進入大通河,艙內的漕運官吏忙碌起來,錦衣衛則配合調動周遭城鎮的兵力,萬一發生洪澇事件,要組織百姓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