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我與佛有緣,當大力整頓佛門!(第2/2頁)

陶仲文兩個沒有修行天賦的兒子和其家眷,被驅趕到了幾間屋子住下,錦衣衛則在四處搜尋罪證和線索,分門別類整理出來了許多。

於是乎,朱仲入內後,很快命人擡著一口箱子出來:“陶府關於佛門的器具,都在裏面了。”

李彥打開箱子,第一眼就看到一顆潔白如玉的骷髏頭,眉頭再皺:“這是骷髏法碗?”

朱仲道:“正是此物,真人或許不喜,然這等穢汙之物,在京中價值極高,多為權貴追捧,這些也是陶仲文的長子陶世同所有,平日裏頗為寶貝,常常取出把玩……”

這話沒有半點誇張,文壇宗師王世貞,就是疑似創作《金瓶梅》,用西門慶譏諷嚴世蕃的那位蘭陵笑笑生,在萬歷十四年過大壽的時候,收到好友的兩件禮物,一件是白玉杯盤,另一件就是“異僧顱骨”。

異僧顱骨即“骷髏法碗”,以高僧頭顱骨作為飲器,盛凈水作供奉佛祖之用,如果不了解時代風氣,恐怕難以理解,哪有生日禮物送一顆骷髏頭的,但這顱骨恰恰是好友“搜尋苦心,尤顯珍奇”。

這正是番僧帶來的外來風尚,在明朝很長一段時間內,頂骨數珠、骷髏法碗等物,都是番僧進貢所獻的常規物品,民間也漸漸流行起來。

《水滸傳》和《西遊記》裏面都有類似的描寫,武松假扮行者避難,從孫二娘處得了一位頭陀的“一百單八顆頂骨數珠”,沙僧更是將取經人的腦袋串一串,掛脖子上,真正歷史上的唐宋僧人是不會作此打扮的,唯有明朝才有這種外來習俗。

當然有人追捧,也有許多大明臣子看不慣,《止番僧疏》裏面就有言,“以西番腥膻之徒,汙我中華禮義之教,錦衣玉食,靡費錢糧,前擁後訶,擅作威福……獻頂骨數珠,骷髏法碗,以穢汙之物,冒升賞之榮。”

李彥同樣很是不喜這種習俗,此時看到這些番僧的穢汙之物被搜了出來,立刻道:“再查一查,還有沒有中土佛教的法器?”

錦衣衛仔細搜尋,然而並無收獲。

中土佛門的那些常見法器消失不見,反倒番僧之物大行其道。

李彥再翻看了幾本佛經,神色沉下:“佛經古籍多有篡改,用心惡毒。”

他對於佛門那些肥頭大耳的僧人一向沒什麽好感,但對於佛門高僧和經書典籍還是敬重的。

無論是辯證思想的角度來看,還是精神的感悟,研究佛門經典,都能令人受益匪淺,可現在的這些典籍,正如百鬼夜行圖裏面的《涅槃經》殘頁,僅僅是修改了幾個字,就讓語意大變,從涅槃超脫變成了永世不得超生的囚籠,被惡意篡改,其心可誅……

“這不是滅佛,而是邪佛。”

李彥放下佛經:“將物證好好保存,我們去大慈恩寺。”

如果說天師府的見聞,已經讓人厭惡,接下來大慈恩寺外朱四的稟告,更讓朱仲的眼神都冰冷起來,勃然大怒:“那群番僧,又販賣良人為奴?”

朱四道:“不錯,相關賊人已被捕入獄,即將處以極刑,然大慈恩寺外防守嚴密,顯然他們還會做類似的買賣!”

李彥道:“說一說具體情況。”

朱仲深吸一口氣,解釋道:“這等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番僧入貢,諸多不法,正統年間就有臣子言,這群賊子‘挾帶私貨,勞擾驛遞,成群結黨,行兇打人,勒要財物,強淫婦女’,正德年間更是變本加厲……”

朱四接著道:“本朝雖不敢明目張膽的放肆,但私下裏也是無惡不作,被抓到的就伏法受死,剩下的依舊鋌而走險,我等錦衣衛就不知抓了多少為惡的番僧了!”

李彥冷聲道:“以前聽聞,中土佛門弟子良莠不齊,如今看來,這群番僧更多為兇惡之徒,當大力整頓,嚴懲不貸!”

誰讓我跟佛門有緣呢,這次更辛苦些,在收稅之前,先好好清理一番門戶!

朱仲和朱四聽了神色一松,目露期待。

這位即將上任的天師,遠不是陶仲文可比,這群佛門敗類……終於要徹底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