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七章 登基稱帝(第2/2頁)

“大唐極盛之時,疆域遼闊至極,安東、安北、單於、安西、北庭、安南六大都護府,任何一個都能比得上如今中原大地的半壁江山,商路遠達極西之地,有著奇特的昆侖奴販賣過來,燕王想要恢復的就是這條路了。”

天壽公主聽了都不禁有些向往:“燕王的目標是恢復盛唐的強大?”

耶律得重道:“燕王的所作所為,與唐朝相似,但制度早有不同,沒有恢復昔日疆域之意,並非一味的效仿前人。”

天壽公主有些難以理解,在她看來疆域面積自然是越龐大,才顯得越有面子,既然燕國強大,理應一路擴張。

耶律得重笑笑:“你現在還不懂,等你看看金國的下場,就知道了!”

提到金人,天壽公主露出刻骨的仇恨:“弑我遼主,奪我江山,他們不會有好下場的!”

耶律得重希望如此,卻不放無謂的狠話。

自從上京易主,奚王又三度被金軍擊敗,單從軍事局面來看,金無疑取代了遼,成為北方的霸主。

但在接受遼國遺留方面,出現了不小的問題。

因為有著大量的人口外逃,以契丹人最多,其他各族也都不少,以致於金軍不得不設立要塞阻攔人流。

而燕軍由東西兩路撤軍,就像是兩條手臂,先是張開,然後緩緩合攏,護著大量人口回歸燕境。

起初耶律得重覺得燕軍就這樣放棄遼東,實在有些可惜,直到發現源源不斷的人湧向長城,才意識到這場爭奪的關鍵:“金國雖然滅了我大遼,但他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好處,看似疆域遼闊,實則虛有其表,不僅難以壯大,甚至會拖累兵事。”

“如此滅國的後果是,即便那完顏阿骨打再是雄主,也要十年治理,才可能走上正途,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燕國根本不會給它喘息那麽久的時間……”

不過這些話,卻是不需要講得那麽明白,雖然有方臘例子在前,也不能表現得太過,這點分寸還是要把握好的。

想到這裏,耶律得重輕舒一口氣,剛要告誡妹子,親衛來到面前稟告,他臉上露出既期待又復雜的笑容:

“看來我們要快些了,速速入京準備,見證燕帝的登基大典!”

……

公元1108年。

九月初七。

諸事皆宜,不避兇忌。

卯時剛至,燕京城中百姓早早洗漱,依次走出東門,齊聚於圜丘壇外等待。

此地又名祭天台,由圜丘、皇穹宇、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組成。

最核心的壇,是露天的三層圓壇,尺度十分講究。

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單數稱為“陽數”,又叫“天數”,這座的壇圓形三層,最高一層台面直徑是九丈,名“一九”,中間一層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層二十一丈,名“三七”。

四周圍繞有九重石塊,第一圈是九塊扇形板,為一重;第二是十八塊,為第一圈的倍數,其後依次按九的倍數遞加,至第九圈為八十一塊,稱九重。

每層四面有台階,各九級,一層欄板七十二塊,二層一百零八塊,三層一百八十塊,共三百六十塊,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三層露天圓台,兩道外方裏圓的圍墻,象征著“天圓地方”,關鍵是結構設計巧妙,站在第一層台面中央說話時,回聲即刻傳回,都分不出是原音還是回聲,有一呼百應的感覺。

如此合乎禮制又有實用效果的建築,唯有底蘊悠久的中原王朝才能設計,自從建設完畢後,一直處於封禁狀態,不對外開放,直到這一日,才真正向臣民展示。

根據朝廷規定,優先讓得到許可的百姓出城,到祭天台外等候,等到百姓就位後,各部官員依次到達,齊齊匯聚。

各部官員之後,又是各國使臣,少了高麗,少了遼國,其他國家的使臣卻來得更勤更多,以致於人數不減反增,詳加安排。

耶律得重、天壽公主、西夏使臣等皆在其列,看著四周黑壓壓的人群,卻是鴉雀無聲,針落可聞,都沉浸在這莊嚴肅穆的氣氛中。

終於,輅車開赴,杏黃色的華蓋之下,立著一道英偉挺拔的身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