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 帝王心術(第2/3頁)

如今征河東,只出動呼延灼一軍,又不需長途跋涉,對於糧草充足,財大氣粗的燕軍來說,完全是小意思,這位戶部尚書立刻道:“糧草庫存,三軍輜重,足以承受兩線進軍。”

時遷則道:“昨日還有西軍的家書送來,可以派上大用。”

眾臣側目,一時間沒明白家書是什麽。

時遷解釋道:“鎮守汴梁的西軍投降後,獨立成軍,重新回西北鎮守,由我大燕支持糧草輜重,一應功勛統統記錄在案。”

“這種後方沒有掣肘,只有支持的美好日子,他們恐怕是沒有享受過的,以致於上下軍心依附,並策動那些沒有投降的西軍家屬,寫了家書送來,昨日剛剛到機密部,我們看過了,都是勸說家人投降回家之言。”

眾臣眼睛大亮:“那太好了,將這些家書射入西軍把守的城池,比起什麽策反都要有效啊!”

人就是這樣,如果大家一起吃苦,那還能撐一撐,別人上岸了,自己還在水裏遊啊遊,完全看不清盡頭的陸地,那誰都受不了。

現在西軍就是這般一分為二,當時跟著關勝、呼延灼去守汴梁的西軍投降後,生活美滋滋,再瞧瞧守江淮的,有家不能回,就別說普通士卒,中低層將領都要動搖!

如此一來,對於盧俊義和花榮建言的先奪江淮,群臣更加支持。

唯獨蔡京和李格非有些沉默。

李格非是想到江淮一失,趙宋就要滅亡了,心情終究有些復雜。

蔡京則根本不理會趙宋死活,發現這位燕王殿下只是強調了江淮的重要性,對於兩位都督的請戰,並沒有流露出意動之色。

在軍事部署上,這位右相不如其他臣子,但在察言觀色,揣摩君心上,他卻是自認為獨一份的,目光閃爍片刻,覺得這是鞏固地位的好時機:“殿下,依老臣愚見,進攻江淮,恐時機未至。”

群臣目光立刻匯聚,聆聽這位的見解,李彥也看了過來:“蔡公請說。”

這位燕王殿下語氣越尊敬,蔡京越謙虛:“老臣對軍事所知不多,昔日能守住大名府,也是多虧了王父和高尚書相助,三軍用命……只是區區淺見,供殿下和諸位參考。”

“如今不攻江淮,原因有三,其一,水師三軍現馳援高麗,助其復國,壓制女真,女真兵威強盛,乃我中原大敵,老臣時刻不敢忘卻。”

“其二,河東之征已定,戰前戰後,一應事宜都將由朝廷中樞調動,兩線開戰,雖糧草輜重充足,亦難免顧此失彼,精力難以顧及。”

“其三,荊湖方臘為南方之禍,又與明尊邪教勾結,不可不滅,荊湖正受宋軍圍剿,如今我等南下江淮,宋軍必回援,反倒予其喘息之機。”

蔡京說完後,群臣稍稍沉默,露出思索。

但很快,盧俊義就開口道:“蔡相所言,不無道理,然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了西軍家書之助,我們並不需要多少水師,就能勸其投降,相比起瓦解江淮防線對於宋廷的打擊,這些代價是可以承受的。”

花榮緊隨其後:“即便我們不動手,朝廷軍隊也久久難以攻破方臘的荊湖守軍,接下來恐怕還是會退兵,而且江淮防線和荊襄防線是互為犄角的,一旦突破一邊,攻入江南,另一邊的長江天險也不復存在,我們完全可以一鼓作氣,先滅宋廷,再誅方臘!”

殿內氣氛微凝,群臣的臉色發生變化。

中書省和都督府會產生分歧,是完全能夠預料的事情。

只是沒想到來得這麽快,而且上來就是一位宰相對兩位都督。

雙方的風格也很明顯。

蔡京偏穩妥,盧俊義和花榮偏激進,正符合文武的身份。

對於雙方的意見相左,李彥不置可否,再度看過來:“諸位以為呢?”

群臣知道,是他們表態的時候了。

朱武和吳用其實是偏向盧俊義和花榮所言,但身為中書省左右丞,他們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拆頂頭上司的台,再加上蔡京所言同樣有理,開口道:“蔡相乃老成謀國之言,臣等贊同!”

繼這兩位後,六部中最先支持的倒是高俅和丁潤:“明尊教為禍極烈,絕不能姑息,臣贊同蔡相所言!”

對於這兩位來說,痛恨明尊教是到了骨子裏,尤其是丁潤,當時被吳居厚汙蔑,就是明尊教賊子作亂,吳居厚如今已經全家團圓,明尊教還保存有相當的實力,這種邪教又是極難根除,現在依附了方臘,自然不容許對方有半分壯大的機會。

李格非撫須道:“老臣以為,兩線開戰,確要慎重。”

裴宣凝眉道:“西軍在江淮之地待的時間越久,越是思鄉心切,家書的作用是不是越大?”

時遷解釋:“家書所描述的都是近來的事情,存放過久,會讓西軍生疑,恐生變數,還要再寫,恐生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