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大燕重臣會議(第2/3頁)

不幸的是,吏部尚書的工作確實很難。

所以每本奏章,都能看出這位的進步,但橫向比較,在重臣裏面又是毫無疑問地排在末尾。

令李彥欣然的是,高俅拿出了當時討趙佶歡心的勁頭,如今埋頭撲在了提升自己的過程中。

如果完全不是那塊料,還不思進取的,君王硬要升為高官,要麽是揠苗助長,要麽就是禍害朝綱。

武則天和武氏子弟就是最佳的例子,武承嗣、武三思那樣的蠢材也能成為宰相……

李彥自然不會犯那樣的錯誤,給予高俅的,是施展抱負的機會。

曾經靠蹴鞠上位的幸臣,能硬抗十二塊金牌,成為光復燕雲的大功臣,那為什麽這位大功臣,又不能提升自我,成為勝任職權的吏部尚書呢?

當然,李彥願意等高俅的水平慢慢追上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在政權初期,但凡重大的決策,都是由他親自作主。

此時以【量子閱讀】看完奏章後,李彥擡起頭來:“各州縣學子的名單既已報上,接下來的省試安排,也要有所調整,不可再按照傳統為之。”

蔡京道:“請殿下放心,此番解試和省試間隔僅有兩個月,各路驛站方面確保通暢,學子們齊聚燕京後,住宿方面早早安排,太醫院那邊也調配了幾位醫師過去,做到有備無患。”

李格非道:“學子們都擁護殿下的決定,只盼著早早開考,一展所學。”

李彥頷首:“雖然此次科舉的都是北方人,但考慮到路程,兩個月時間還是顯得倉促了,以後還會調整,而但凡這類改變,都要盡量考慮到天下人的適應,不可一意孤行。”

對於這位權力越大,卻依舊能約束己身的殿下,眾臣是真心敬服的:“殿下聖明!”

但李彥真正的目的,在場眾臣都沒看透。

今次科舉,依舊是三場,地方上州縣的解試、燕京中書省的省試和最後面聖的殿試,只是在時間上面做出調整,解試和省試僅僅間隔兩月。

以前的科舉長達大半年,主要是解試和省試間隔就半年,為了各地學子的身體著想,給予他們習慣京城環境的時間,不至於因為水土不服,生病導致發揮失常。

再看看後世明清對於趕考讀書人的待遇,宋朝當真是極為用心。

可太過用心,顯然不行。

宋朝過於擡高士大夫的地位,使得這個階層所享受的待遇,遠遠超出他們所能創造出的社會價值,新朝不會矯枉過正,變得重武輕文,再回五代,治理國家總要大量的文人,但肯定要著手壓制士大夫的地位。

不過人上去了,就很難下來,由奢入儉不光是難,而是太難了,所以李彥不會貿然將士大夫拉下來,使得社會動蕩,而是先從方方面面的細節做起。

此次科舉就是一個切入點,因為許久沒有舉辦,士子們都盼著呢,別說間隔兩個月,只要能足夠趕來燕京,再折騰我們都行。

這樣你情我願的改變就很好,只要開了這個口子,對於科舉的改革還在後面,好多套組合拳等著……

文教先告一段落,李彥轉向都督府:“河東高托山已經伏誅,現在禍亂地方的,是一群害怕被公審的惡霸,依諸位之見,多久才能平亂?”

平亂之言,已然是以正統自居,眾臣也覺得理所當然,盧俊義目光微動,立刻道:“臣舉薦呼延指揮,這位出馬,一月之內,當能盡收河東!”

花榮道:“臣附議!”

李彥笑笑:“好,那就命呼延灼領永寧軍,入河東平叛。”

呼延灼的祖輩呼延贊,就是河東名將,由他帶兵收復河東,再合適不過,但此番由盧俊義和花榮提出,還涉及到軍內的一些明爭暗鬥。

相比起楊志早早投效,又親入汴梁說服西軍投降,關勝和呼延灼屬於降將,能成為陸軍十大指揮使之二,是很有些異議的,不少人背後議論他們全靠家世,才能延續高位。

盧俊義和花榮作為左右都督,掌管都督府四部和十三位指揮使,需要以三軍統帥的風範,合理調節軍中各方關系,而不是以前光顧著打勝仗。

此番舉薦呼延灼,正是恰到好處。

不過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則需要為戰爭做好方方面面的服務,所以既然決定出軍,李彥又取出戶部的奏章:“河東的情況探明清楚,這項工作做得不錯!”

河東路(306萬人口):治所太原府,下轄絳、澤、代、忻、汾、遼、憲、嵐、石、慈、麟、豐等州,該道占地196600800畝,戶數613532戶,每戶平均占320畝,人口密度為稀少……

不僅是這些總綱,連具體州縣的賦稅都有,李彥頷首:“永寧軍還沒有進入河東,已經比河東人自己都了解情況,柴尚書與戶部值得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