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 公孫昭和吳用:我們看懂了,但依舊大受震撼!(第2/3頁)

而正常路線下,遼人突破了三關後,就會進入瀛州和莫州,這裏被稱為“關南之地”,在瀛州又設高陽關,是第二重防線。

再往下就是後來升為陪都北京的第三重防線,也是阻擋在汴京城前的最後一道關卡,大名府了。

看起來層層布防,可惜這些防線其實都沒有太好的山川屏障,完全可以繞過去,當年蕭太後和遼聖宗先是繞過了三關,然後攻打瀛州失敗,大名府也沒打下來,依舊一路打到了澶淵之下,距離汴京只有一步之遙。

前面所言歷史上的金人騎兵,也是一路南來,直接殺到汴京城下……

所以真正的天然屏障,是包括瀛州和莫州在內,完整的燕雲十六州,如果那片地域在手,北方異族的鐵騎再精銳,也不可能長驅直入,直插中原腹地。

結果北宋只有其中兩個州,拿了一個邊邊角,勉強構建了幾重防線,依舊是開門揖盜,敵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當然,有了邊邊角,也總比沒有強,瀛州和莫州對於大宋來說,已經是北部邊塞最重要的兩座城池,對遼國而言,則像是一把始終立在自己屁股底下的利刃。

因為從這兩州往上,攻打剩下來的燕雲十六州,也特別方便。

有鑒於此,在聽說李彥要取霸州和莫州,吳用自然感到心驚肉跳。

鄉兵團如今收回的雄州,正是三關中的瓦橋關,益津關則是霸州,如果單單拿下霸州,重新立起三關防線,這點無可厚非,可連莫州都想要,這位準備幹什麽?

公孫昭就問的直接了:“兄長如果取回三關和莫州,南下可復得瀛州,北上的話,也可以進攻遼境的燕薊之地?”

李彥回答得同樣幹脆:“是有這個想法,你正是薊州人,此來也是運數使然!”

公孫昭微微凝眉,吳用雖然對於這位的戰略目光已是相當佩服,但還是覺得此舉太過瘋狂了:“林公子,如今我們河北之地自顧不暇,如何有反攻遼國燕雲十四州的可能?”

李彥微笑:“吳軍師覺得,倘若鄉兵團重奪三關和莫州,遼軍主力會調轉方向來進攻我們麽?”

吳用略加思忖後,就答道:“依照如今遼帝的所作所為,倘若官家真的要遷都南逃,他肯定不會理會我等!”

李彥頷首:“一邊是富甲天下,百萬人口,無比繁華的開封汴京,另一邊是邊境小城雄州、霸州、莫州……”

“就別說天祚帝了,任何一位遼帝在這裏,都不會掉頭來反撲,而是要趁機南下,攻入汴京,掠奪那遼人恐怕都想象不到的巨大財富!”

“所以凡事有利皆有弊,遷都之事有九十九種弊端,唯一的好處,或許就是讓遼軍的動向,變得更加容易預測。”

吳用點頭,但並沒有被完全說服,因為北上反攻有著巨大的難點。

公孫昭就開口道:“兄長,燕薊之地雖為漢人,但多年來受契丹壓迫,若想要當地之人喜迎宋軍,怕是不行。”

李彥了然:“我明白的,遼國占據燕雲之地已有一百七十年之久,在當地的統治根深蒂固,而老百姓的願景,就是好好過日子,國家大事距離他們太遙遠了,單以大宋名義就想讓當地依附,顯然是一件很想當然的事情。”

“但漢人百姓往往又心向中原王師,正是因為異族無道,統治暴虐,現在或許就是這樣的時刻。”

公孫昭面色微變,下意識地看向後面的時遷。

時遷有些茫然,他還沒有把人手擴散到遼國地界啊,怎會知道那裏如何了?

李彥則道:“我並不是依靠情報,而是根據目前戰局進行的分析,各地的糧草封鎖效果如何?”

吳用一點就透,頓時明白了這位的思路:“效果很好,不僅是河北東路,如今西路那邊的州縣,也都有鄉兵和綠林好漢抵禦遼兵,實在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寧願焚毀糧草,也不讓遼人占了去。”

公孫昭想了想,也倒吸一口冷氣:“兄長之意,如今遼軍的糧草,是從燕雲之地搜刮上來的?”

李彥嘆了口氣:“遼人以騎兵為主,行軍向來是不自帶太多糧草,而是靠一路劫掠補給,但此番各地鄉兵的反擊,讓他們除了在攻破城池後所獲的糧草外,收刮所獲並不大,偏偏這個時候,天祚帝還禦駕親征了。”

“此人親至河北,自然不是孤身前來,而是帶著龐大的護衛隊伍,類似於大宋的班直,在遼國稱為斡魯朵,這些保護遼帝的禁軍有不少是貴胄子弟,慣於享樂,當然也不會餓著肚子。”

“所以他們既然在河北搶不到,那麽就必須從遼國的南京析津府,也就是燕雲十六州的燕州抽調,苦的自然是燕雲的百姓!”

公孫昭雙拳緊握,對於發動戰爭的遼帝痛恨至極,吳用本就擅於挑起矛盾,利用矛盾,已經意識到如今確實是進攻燕雲的好機會,但他還是不理解:“若要北伐遼境,兵從何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