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武氏末日

“欽陵親率二十萬大軍,其中有八萬精兵,這個比例對於吐蕃來說,當真是破天荒了。”

邊境的臨時據點內,李彥將匯總過來的情報轉給小王子,淡淡地道:“這就是押上國運,孤注一擲的決戰。”

小王子細細看了一遍,振奮地道:“吐蕃這些年積攢下來的精銳部曲,已經是傾巢出動,還只帶上三月糧草,再也沒有退路了!”

李彥點頭:“吐蕃和吐谷渾都是全民皆兵的國家,所以動輒數十萬兵力是毫無壓力的,大非川之戰就是兩國四十萬兵士對十萬唐軍。”

“但所謂數十萬大軍,其實很虛,那些未經訓練的士兵完全是湊數的雜兵,與精銳驍勇的唐軍對陣一沖就散,還要損耗糧草,是不能全看數目對比的。”

小王子奇道:“那為什麽還要帶上他們呢?我也曾聽吐谷渾的將領有言,部曲人數一多,就管不過來了……”

李彥道:“即便是名將,往往十萬大軍就是統領極限,所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才能體會出淮陰侯的用兵如神。”

“不過雜兵也絕非毫無作用,全看統帥如何運用,比如欽陵在大非川之戰的運用就堪稱絕妙。”

“前期故意犧牲大量雜兵,營造出吐蕃軍一觸即潰的錯覺,才讓原本負責押送糧草的郭待封,以為此戰必勝,為了搶功,擅自行動。”

“薛將軍無奈之下,被迫急行軍營救,又由於高原冷瘴動彈不得,眼睜睜看著守衛糧草輜重的部隊被吞下,軍心淪喪,欽陵再率真正的五萬精銳部曲與之決戰,一舉將唐軍殺得全員覆沒。”

小王子聽得不免有些失望:“這似乎也不算什麽精妙的戰術吧?若不是勛貴子弟犯蠢,唐軍不適高原環境,也不會慘敗。”

李彥道:“如果沒有冷瘴影響,以薛將軍沖鋒陷陣的勢不可擋,以大唐天軍的精銳戰力,即便輜重部隊被敵軍圍困,確實是有逆轉局勢的可能。”

“但欽陵順天時,用地利,破人和,每一步都極盡完美,這也是相當可怕的。”

“你別以為這些聽上去不難,行軍打仗,本來就不講究什麽天馬行空,而是要腳踏實地,歷代名將都不是靠花裏胡哨的戰術成名,取勝手段越樸實的將領,往往越厲害。”

小王子受教,又好奇起來:“師父,這次欽陵還有勝利的機會麽?”

李彥篤定地道:“他輸定了!不可輕視敵人,也不必過於高看,此戰吐蕃內憂外患,欽陵是帶著鐐銬起舞,換成任何軍神名將來,都改變不了敗局,你過來看!”

李彥來到案幾旁,扯開黃布,一幅相當詳盡的大唐地圖占據了大半個墻壁。

不僅囊括吐蕃、吐谷渾、大唐隴右、安西都護府、西域諸國等地,就連西方的大食都略有涉及。

當然目前大唐對於那個阿拉伯帝國的了解還不夠多,所以地形是否準確就不清楚了。

李彥取出一根碳棍,在地圖上輕輕描了幾筆,小王子看懂了:“這是吐蕃軍可能的行軍路線?”

李彥點頭:“不錯,除非欽陵直接率軍去進攻大食,否則他沒別的路可以走了。”

大唐、天竺和大食,都對吐蕃文化有著影響,歷史上的吐蕃強盛時,還曾翻過喜馬拉雅山脈,去進攻天竺,卻因為那裏氣溫燥熱,在高原上生活久了的吐蕃人受不了,就退了回來。

至於吐蕃和大食,也發生過三次大戰,那時大唐安史之亂爆發,大食覺得有利可圖,謀劃攻占大唐,結果因為當時擋在兩國中央的是吐蕃,吐蕃與大食開戰,爭雄中亞,三戰三勝,逼得大食直接斷了東進的念頭。

而那個時期的吐蕃軍戰鬥力,其實已經遠不如欽陵領兵時期了,即便如此還是打得天竺和大食找不到北,可以說東亞這邊就沒有弱國,優秀的匹配機制從來都是強者互掐。

現在的欽陵沒辦法去天竺,也不可能去大食,那北上的路線就已確定。

李彥道:“不僅是路線,那裏的地形軍中斥候早有考察,連行軍速度都可推測。”

“行軍也是一門大學問,二十萬人的統一行動是非常考驗統帥能力的,《孫子兵法》有言,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按照那時的看法,走上百裏去爭利,三軍的將領都可能被敵俘虜,走五十裏去爭利,上將軍會受挫折,走三十裏去爭利,才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可以趕到。”

“每日三十裏最合適,所以三十裏又稱為一舍,又有退避三舍之說,當然時代變遷,不可一概而論,以吐蕃此次,若要保證戰鬥力完整,每日行軍應該在二十裏到三十裏之間。”

“吐蕃出征的兵力,了然於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