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雙探合璧(第2/3頁)

【即便長住西京,吾誓要取功名,得官選,以慰鄉人!】

裴行儉見了微微搖頭:“制科啊……”

李彥也嘆道:“如此執著,怪不得會求助於歪道。”

唐朝的科舉,除了細分為進士、明經、明法等等科目外,還有大的類別劃分,也就是常科和制科。

常科是每年一試,制科是專才錄取。

安忠敬以二館六學身份,康達以州縣學子通過解試,獲得文解,在十月隨貢入都,都是考的常科,即是後世所理解的那種科舉。

但此時還有制科,主要是聖人特詔,專選事才,也就是皇帝下旨,專門開辦一場考試,選拔他所需要的人才。

武周時期,武則天提拔寒門子弟,基本就是通過制科,而非常科。

不過正常情況下,這種模式對於寒門子弟而言,更是地獄。

因為來考制科的,不僅僅是這一屆的學子,歷屆的進士明經以及在職的官員,都可能來參加。

沒辦法,制科一旦選上,基本就能授予官職,不需要再等吏部銓選,很多未來的宰相級人物,就是靠制科出頭,現任官員如果想越級提拔,也可以參與制科,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睞。

反正到了最後,形成的局面就是,歷代卷王瘋狂湧進一場考試裏,開卷。

這個嗑藥嗑死的張陽,連常科都考不上,還想進制科,下場肯定是渣渣成灰。

而狄仁傑見兩人看好,往後翻去。

接下來十幾頁,都是記錄張陽怎麽去拜訪權貴,遞交詩詞,希望得到重視的。

裴行儉怕李彥不理解,低聲解釋道:“這種風氣是近年興起的,進京趕考的士子,會向各府上啟陳詩,行卷請托,希望在正式考試之前,博一番聲譽。”

李彥道:“裴公,我明白的,衛國公府上,也收到過不少科舉士子的詩詞,我都收下了。”

裴行儉有些奇怪,李彥不像是喜歡聽吹捧的人,就聽他接著道:

“在長安二館六學的士子,但凡有個才華出眾的,吏部上下誰能不知,考官自然也就早早有了印象,看到這類名人的文章,第一個念頭就是好,然後再找優點,效果自不必說。”

“那些邊州外地的士子,在京內默默無聞,如果想和京中士子公平相爭,除了用這樣巴結諂媚的方式自證才華,還能如何?”

“我並無文名,幫不了這些新科士子什麽,所能做的,也就是不要把他們的心血之作棄如敝履了……”

狄仁傑聽得目露感懷,他當年雖無行卷之舉,但若非進士無望,也不會退而求其次,考取明經。

裴行儉則稍稍沉默,嘆了口氣:“取士不公,我之過也!”

李彥道:“裴公不必攬責,此事與你無關。”

裴行儉主要負責在職官員升遷,科舉取士的傾向,則掌握在另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手中。

實際上,六部尚書如果不並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養老職,不怎麽管事。

六部真正的掌管者,正是兩位侍郎。

官員的權力,一把手與二把手差距巨大,兩位侍郎之間,也要分個高低。

比如崔守業在刑部多年,根基深厚,就比另一位劉侍郎勢力龐大許多,是刑部一哥。

而裴行儉在吏部固然也德高望重,但論影響力,還是遠遜於李敬玄的。

因為李敬玄已是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當年還是李治的侍讀,為聖人親信。

現在不是說這個的時候,李彥重新將目光放回日錄上,臉色很快一變:“後面幾頁怎麽被撕掉了?”

狄仁傑解釋道:“從後面的內容看,這幾頁極可能就是講此人如何獲得丹藥的,關鍵在這裏!”

他往後翻,特意指出一段張陽服丹後的描寫:

【吾今方知,雲丹之說果然不假,吾往日心神不一,失其所守,屢試不中!】

【今得此寶丹,自可還精補腦,秉權富貴,妙哉!妙哉!】

【渾身滾熱,腹痛不止,怪吾貪多!此丹雖妙,但不可多服,切記切記!】

……

裴行儉臉色微沉:“張陽既已受過教訓,很清楚丹藥具備毒性,不可貪多,今夜卻一下服用了五枚?雖不排除他中了丹毒,神志模糊,不能自己,誤服丹藥的可能,但今夜如此多的士子全部中毒,顯然是丹藥被動了手腳,張陽又恰好於此時服丹身亡,日錄還被撕去多頁,看來此人是被滅口了!”

“裴公所言甚是!”

李彥點頭,卻有更深層次的看法,開始踱步:“日錄撕了這幾頁,為何不將整本全部毀去?懷英,你怎麽看?”

狄仁傑等的就是這句話,精神大振,圓圓的臉上露出從容不迫的微笑,也開始踱步:“幾頁紙方便毀掉,想要將整本日錄燒毀,動靜就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