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耗銀千萬的大動作(第2/3頁)

面色蒼白的蘇魯被身邊的同僚給扯著退了下去,而一旁的丘聚看到這般情形,立刻繼續宣讀聖旨。

一日之間,朝堂之上多了十幾名新晉勛貴,李桓更是被敕封為秦國公,隱隱為勛貴集團之首,隨著百官散去,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傳播開來。

可以說不到一日之間,李桓被封為秦國公的消息便傳遍了整個京師。

李府接到消息的時候,頓時陷入到一片歡騰之中。

從冠軍侯一躍成為秦國公,李桓的爵位足足提升了一個級別,可以說位極人臣,貴不可言。

李家也自此成為京師之中最為頂尖的勛貴之家。

這邊李桓還沒有回府,便已經有反應夠快的官員第一時間親自登門送上大禮以為李桓道賀。

如果說先前不少官員對李桓那是心懷嫉恨的話,那麽如今李桓在朝中的權勢越發的鼎盛,自然而然的也就引得不少官員生出依附李桓的念頭來。

盡管說坊間有李桓功高震主的傳言,可是看今日大朝會之上天子的反應,他們只看到了天子對李桓的寵信,卻是沒有見到天子對李桓有任何的忌憚,市井之間的流言自然也就因為天子的態度而不攻自破。

隨著一部分官員改弦易張選擇依附於李桓,朝堂之上李桓一系的勢力隨之大漲,若是再加上依附於首輔王陽明的官員的話,兩方加起來已然能夠同守舊的文官集團相抗衡了。

不少人將李桓同王陽明視作同黨,但是無論是李桓還是王陽明,二人卻是非常清楚,他們最多就是志同道合,要說是同黨的話還真的有些冤枉了二人了。

王陽明之所以那麽堅定不移的選擇站在李桓這邊,支持李桓推行新政變革,說到底是因為王陽明很清楚大明如今的狀況。

以大明如今逐漸衰敗的狀況,如果說不推行改革的話,一旦有什麽天災人禍,只怕會有社稷傾頹之危。

做為集心學一脈大成的一代聖賢,王陽明無論是眼光還是能力都可以說的上是數百年一出的人物。

或許李桓手段有些暴虐,但是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李桓的手段對於大明而言卻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王陽明或許做不到李桓那樣雙手沾滿血腥,卻是不妨礙王陽明對李桓所行之道的認同。

也正因為如此,朝堂之上,李桓同王陽明可謂是默契十足,兩方勢力至少在新政改革方面絕對是站在同一立場。

因為李桓平叛在外,大半年沒有回京的緣故,此番李桓班師回朝,受封之後,天子便特許李桓在府中歇息一段時日。

時間一晃便是一兩個月的時間過去,正德五年已然成為過去,新的一年到來。

正德六年的第一次大朝會如期舉行。

剛剛過了春節,休沐了數日的官員們看上去心情都是相當的不錯。

就連天子都是一臉的笑意,足可見心情不差。

看著下方的百官,朱厚照沖著身旁的高鳳點了點頭。

就聽得高鳳尖聲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都說新年新氣象,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正德六年的第一個大朝會,要說朝廷沒有什麽大的動作的話,那就有些對不住去年朝廷那麽大的收獲了。

單單是李桓在江南之地的抄沒所得進入國庫之中的財物便足足價值上億之多,尤其是後來朝廷親自主持處理其中一部分奇珍異寶、古董字畫之類,更是回籠了相當一部分的資金,可以說如今的大明朝國庫絕對是達到了歷朝歷代之最。

有了充足的銀錢,內閣閣臣以及六部九卿都不是傻子,自然意識到他們名留青史的機會就在眼前,只看他們是不是能夠抓住這麽好的機會了。

其他且不說,就說他們這一屆的官員,如果說能夠利用好國庫之中那堪稱海量的金銀去做事的話,很難想象有什麽事情是不能做到的。

朝廷之事無非就是關系民生,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修繕河道、賑濟地方,而這些事情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朝廷有錢,只要有錢,這些事情還真的不是什麽難事。

以王陽明為首的內閣閣臣第一波站出來上書天子,奏請天子請修黃河、運河、淮河等河道,朝廷準備花費三年時間,拿出上千萬兩銀錢來解決天下河道的問題。

不求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天下諸多河道的隱患,至少也要保證在沒有不可抗衡的洪澇災害的情況下,天下河道能夠穩定個一二十年。

修繕河道,絕對算得上是一項大工程了,尤其是在新法之下,稅賦勞役合一,朝廷廢除了勞役制度,也就意味著如今朝廷想要修繕河道,不可能想過去一般直接征發勞役。

如今朝廷若是想要征發勞役,那麽必須要拿出實實在在的金銀出來招募勞役,可以想象這對於底層的貧苦百姓而言,或許一樣免不了勞役之苦,卻也不會像以往那般辛苦數月卻是一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