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什麽叫欺上瞞下

正德五年元月,天子一道聖旨哄傳天下,一時之間天下為之沸騰。

尤其是在年前天下官員本已經得知變法的消息的情況下,無數官員紛紛上書彈劾,意圖改變天子的想法。

可是事實卻是出乎無數抱有極大期冀的官員的意料,哪怕是朝堂之上至少有大半的官員齊齊反對,可是天子依然是選擇支持李桓。

如果說單單是如此的話,那倒也罷了。

變法之事古來有之,可是能夠成功者卻是寥寥無幾。

對於李桓一個年不過二十許的黃口小兒,再加上李桓的出身注定了其在官場之上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什麽助力。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他們這些官員不去幫李桓,那麽便是李桓有再多的想法也是絕對無法施行下去,單單是他們一個不配合,那麽便可以直接讓李桓的改革徹底夭折、胎死腹中。

但是朝堂之上王陽明這位名滿天下的一代大賢,內閣閣臣竟然是旗幟鮮明的站在李桓一邊,這一下便讓李桓有了施展的空間以及幫手。

最為讓天下間諸多官員以及地方豪強、士紳們心中擔憂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

也就是天子的聖旨通傳天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以李桓為首的改革派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之舉。

李桓同王陽明首先選擇的便是京畿之地以及周邊數省之地,大量的中樞官員組成一支支的隊伍開始分赴各地推行攤丁入畝之法。

每一支監督地方進行變法的隊伍由李桓抽調了錦衣衛、東廠以及朝廷派出的文官,一行數十人。

當然說指望這些人去親自施行攤丁入畝之法,放在偌大一府之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些人最多就是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不要小瞧了這些人,這些人就是李桓以及朝廷的眼線,但凡是有地方官員敢從中弄虛作假的話,絕對逃不過錦衣衛、東廠的眼睛。

若是這期間有官員敢從中作祟,一旦被抓到了把柄的話,那麽就不要怪李桓不講什麽情面了。

順天府薊州玉田縣

玉田縣縣衙大堂之中,幾名身著官服的官員正一個個的齊聚一堂。

一縣之縣尉、教諭等官員足足有十幾名之多,可以說這些人便組成了整個玉田縣的核心階層,這些人負責上下通傳朝廷的政令。

做為政權不下鄉的大明,真正的政令也就是能夠下達到縣這一級別,至於說更下面的鄉村之地,那就真的是有心無力了。

也就是說在場的這些官員便是大明統治一縣之地的最底層的官員了,朝廷的政令如何,解釋權自然也就掌握在了這些人的手中。

朝廷政令如何推行,要怎麽推行,最終還是要看這些人如何的解讀、安排。

此時做為玉田縣縣令的正是弘治十三年的進士張可。

這位張縣令是於三年前就任玉田縣縣令的,當時是走了朝堂之上一位侍郎的關系,而恰恰那位侍郎正是昔日的內閣閣老王鏊的門生弟子。

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張可也就被視作是王鏊一系的官員。

此時的張可坐在大堂之中,目光落在在場的一眾人身上,輕咳一聲緩緩開口道:“諸位,朝廷的旨意想來大家都看到了吧。”

眾人沒有開口,只是目光卻落在了張可的身上。

張可對於一眾人的反應倒也沒有覺得有什麽不對,這些人哪一個背後不是代表著玉田縣的地方豪強、鄉紳啊。

他這位縣令若是沒有在場這些人的支持的話,恐怕他的政令都無法出縣衙一步。

對於不久前朝廷下達的變革稅賦制度,命令地方官員開始厘清地方人口以及田畝,然後如實上報朝廷。

這一命令其實大概半個月之前便已經下到了玉田縣之中,但是面對這一命令,包括張可這位縣令在內,可以說縣衙之中沒有一個願意執行的。

要說攤丁入畝首先便要清查人口、厘清各地田畝數量,這一舉措首先觸及的便是在場這些人的利益。

多了不敢說,玉田縣至少兩三成的田地以及人口都在在場這些人背後的家族的名下,但是這些人多年來卻是從來都沒有給朝廷貢獻過一絲一毫的稅賦。

而朝廷所征收的稅賦自然也就被他們給均攤到了那些貧苦小民的頭上。

有田地的便征收丁口稅以及田賦,沒有田地的一樣也要交丁口稅,更是要服各種徭役。

在這些人看來,他們與皇家共享天下,皇家占了其中好處的大頭,他們這些人自然也要占其中一部分好處不是嗎。

若是沒有好處的話,他們還做官幹嘛。

想他們削尖了腦袋進入官場可不是為了造福百姓、教化萬民,為的則是利用手中的權柄如何為自己謀取各種的利益。

而當官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夠上下其手,為其背後的家族免去許多的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