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那欽差李桓定不是什麽好官(第3/4頁)

楊一清臉上露出幾分受寵若驚之色,忙沖著京師方向拱手道:“陛下謬贊,真是折煞老臣了。”

只是扶住楊一清,李桓便感受到楊一清那看上去並不怎麽健壯的身軀當中所蘊含的力量,這位文德武功、出將入相之才,還真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強者。

以李桓判斷,楊一清的實力,怕是一般的一流好手都未必是其對手。

李桓忽然發現,諸如王陽明、楊一清,這些儒家出身的文臣,但凡是在軍務方面有著極高造詣的,皆有著一身不弱的內家修為。

就像王陽明,一身內家修為造詣之高,就連李桓如今號稱將十三太保橫煉神功修煉到了金身不破的境界,已然不敢說自己能夠穩壓王陽明一頭。

而眼前的楊一清,顯然又是一位實力不比王陽明差多少的強者。

二人客套了一番,李桓神色一正看著楊一清道:“楊總督,李某此來為何,想來楊總督心中也該有數吧。”

楊一清臉上露出幾分凝重之色,微微點了點頭帶著幾分愧疚與自責道:“下官總制三邊軍務,卻是讓韃靼人潛入關內,以至於對方劫走了朝廷的賑濟糧,下官治軍不嚴,有負皇恩,有負三邊百姓……”

說著楊一清又道:“事發之後,本官已經嚴令三邊總兵、一眾指揮使、嚴守各處關口,並抽調一支精銳,圍剿入寇的壺裏部,只可惜,壺裏部也不知從何得到消息,總是能先一步避開大軍圍剿,在劫掠了幾處村鎮之後,已經從三郎口逃回草原去了。”

從李桓得到消息,到李桓帶領人馬趕來,可以說已經過去了有半個月時間。

這半個月的時間當中,壺裏部的韃靼人顯然不可能還傻傻的呆在榆林道等著三邊大軍圍剿。

別看這些年韃靼人動不動便是大軍寇邊,大明一方處在守勢,那也要看是在什麽樣的情形之下。

畢竟韃靼人寇邊,從來都是數萬騎兵南下中原,這種規模的寇邊,九邊自然要傾盡全力防備。

然而那是韃靼大部人馬出動的結果,朝廷不得不全力應對。

可是這次不過是區區一個壺裏部罷了,滿打滿算也就幾千青壯而已。

這樣規模的韃靼人,說實話,九邊重鎮,任何一鎮都有實力將之輕易剿滅。

所以說壺裏部的阿裏哈等人要是不見好就收的話,半個月過去,恐怕已經被楊一清率領三邊精銳給徹底的留在榆林道了。

其實李桓本身就對留下劫掠的韃靼人抱太大的希望,韃靼人不傻,搶了那麽多的糧食,肯定是第一時間逃走啊,真要在關內停留,那才有鬼了呢。

微微點了點頭,李桓看著楊一清道:“照楊總督所言,壺裏部的人明顯是奔著朝廷的賑濟糧來的,對方即可以輕易寇關入寇,並且準確無誤的伏擊運糧隊,事後又能逃過總督大人的圍剿,楊總督就不覺得這其中有什麽問題嗎?”

楊一清聞言,眼眸之中閃過一道精芒,深吸一口氣看著李桓道:“本官也知道,這其中必然有人同壺裏部相勾結,否則壺裏部不可能會如此的順利入寇、出關,甚至連本官調派人馬都知曉的清清楚楚。”

李桓眉頭一挑道:“不知楊總督可曾查出,究竟是何人勾結韃靼人,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楊一清緩緩搖了搖頭道:“一時之間,並沒有什麽線索,不過本督定會嚴查到底,絕不會令此等大逆不道之輩逍遙法外。”

李桓微微點了點頭道:“此事錦衣衛也會去查,涉及軍中之人,希望到時候楊總督能夠方便一二。”

楊一清聞言只是稍稍猶豫了一下便點頭道:“理當如此。”

雖然說楊一清身為文臣,對於錦衣衛查案有著一種天然的抵觸心理,但是楊一清也不是傻子,他自然清楚,發生這麽大的事情,只要明眼人都能夠看出韃靼人入寇,必然有三邊之中的實權人物相助,錦衣衛本就有監察天下之權。

這等大事,錦衣衛要是不插手的話,那才是怪事呢。

說著李桓深吸一口氣,神色之間帶著凝重之色道:“賑濟糧被韃靼人所劫,綏德州百姓如何了?”

那些糧食可是一州百姓的救命糧,李桓真不敢想象,沒了那些糧食,綏德州的百姓將會如何。

果不其然,聽了李桓的話,楊一清臉上露出了幾分沉重之色。

好一會兒楊一清方才開口道:“綏德州十幾萬百姓餓死者多達兩萬余,下官抵達綏德州,第一時間拜訪綏德州各家豪強、商戶,總算籌集了四千多石糧食,每日施以稀粥,總算沒有再有大規模的死傷,只是那些籌集來的糧食怕是堅持不了幾日了。”

說著楊一清向著李桓拜了拜,一臉懇求的道:“還請欽差大人督促朝廷盡快再度調撥救濟糧,下官代榆林一地百姓,懇請欽差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