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安排喏,相關證據已經在這兒了,怎麽……(第2/4頁)

康熙雖老,可卻不糊塗。

當即冷笑:“然後呢?跟朱元璋的懿文太子一樣,接下來,你這老貨是不是又要提議立弘晳為皇太孫了?”

那但凡你說是,朕就著人砍了你,絕不多猶豫片刻的兇狠眼神嚇得王掞雙膝一軟,撲通跪下。

連說老臣不敢。

康熙眯眼,嘴角笑容萬分嘲諷:“不敢?朕看你們這些亂臣賊子都敢得很!朕好好的保成,都是被你們這些混賬東西給帶壞了。先有索額圖、格爾芬等,後又有托合齊、齊世武。都是你們這些混賬為了一己私利,慫恿朕的保成……”

都說到這個程度,王掞哪裏還敢再搭話?

自己年老,原就沒有幾日可活,也不管自家兒孫們的死活了麽!

心裏默默跟弘晳道了個歉之後,王掞忙搖頭否認。言說這幾年雍親王表現如何,朝野上下有目共睹。老臣就算昔日被皇上指給一阿哥為師,與他之間有那麽些個師徒情分。

但也不會因此而昧著良心說他比四阿哥能力強,更適合做大清下一任皇帝。連他自己都自認比不上四阿哥,更何況弘晳阿哥個初出茅廬的小輩雲雲。

為取信於康熙,可是費了不少口舌。

胤禛不忍自家老父親都已經傷心難過成這樣,還聽他聒噪。趕緊擺手,讓人將他帶下去。

卻不料下一息,自己就被老阿瑪問到了頭上:“你覺著,胤礽的喪事該怎麽辦?”

那鷹隼般犀利,仿佛要透過他眼睛,看穿他內心的眼神喲。

直讓胤禛失笑,不閃不避,萬般真誠地道:“就如皇阿瑪所顧慮的那樣,一哥到底位居太子之位三十多年。朝中盤根錯節之間,很有些個屬於自己的勢力。若再將其以太子身份下葬,不免多出來些個像王掞那樣的老混蛋。以此為由,試圖將弘晳侄子捧出來。結果不管成與不成,都會無端加深兒子與弘晳侄兒之間的矛盾。”

“您知道的,一哥雖然子嗣眾多,卻最重視弘晳,一度將他視為繼承人般培養。依著為人父之心,定然盼著他能事事順遂。而不是因為一些個渺茫到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自誤誤人,也被圈起來不得自由。”

所以,為了避免他們叔侄之間那些個不必要的矛盾。

胤禛提議將胤礽按著親王身份下葬。

如此,不但避免了些個不必要的紛爭,還能讓弘晳承襲他阿瑪的親王位。若皇阿瑪還有憐惜,百年後也可著一哥隨葬帝陵,全了與一哥的父子緣分。

此舉雖然違制,但也並非個例。皇阿瑪不早就下令他日讓十八弟葬在其母身側麽?

子隨其母妃,妃隨帝,也是隨葬帝陵。

有那麽一瞬間,康熙狠狠心動。但最終還是搖頭:“罷罷罷,還是按制在黃花山為其擇地吧。他這一生也算跌宕起伏,自幼被封為太子,自小嚴加教導,卻不料……”

“如今死者已矣,朕也不願多說。只按著你的意思,以親王禮下葬,陪葬物品豐厚些。胤礽在時,最喜奢華。被朕斥責多次,也未見悔改,可見是愛極。”

他絮絮叨叨,想起什麽便說什麽。說著說著,還會老淚縱橫。

胤禛也就老老實實聽著,偶爾勸慰兩句,為他擦擦眼淚。父子兩個商量許久,才終於將胤礽的喪事規格給定了下來。

這之後,胤禛再求康熙先行回京,康熙便沒有拒絕。

也沒如胤禛所請,把他這個大清未來皇帝留下來。而是以胤祉素來與胤礽交好為由,將他留下來協助弘晳為胤礽辦喪。

胤祉心裏簡直暴風狂哭,想把皇阿瑪別誤會,兒子與一哥其實關系其實並不怎麽好這句話說上一百遍。

免得四弟誤會。

可上回那個孝經懲罰過於殘酷,好不容易才終於得脫的他不敢犯皇阿瑪龍威,只能委委屈屈地答應下來。

倒是胤禔抹著眼淚說真生離死別後,才知道兄弟之情可貴。

如今天人永隔,他也無法再為胤礽做點什麽。還請皇阿瑪開恩,允許他也留下來幫著大侄子操持一一。

弘晳流著淚謝過,但真的不必。

有宗人府、內務府與禮部在,需要操持的地方原就不是很多,有三叔相助已經盡夠了。無需再勞煩大伯,畢竟您瞧著身體健朗,實際上也五十有余了。

這幾年又一直在李氏戰場拼殺,留下大傷小傷無數。都未曾好生將養,就又隨皇瑪法一道巡幸塞外。想來如今也是乏累悲傷已極……

千種擔心,萬般惦念,小話說的漂亮極了。

可他越是拒絕,胤禔心裏頭越有懷疑,越覺得這小子做賊心虛。搞不好那消息什麽的,就是他故意透露給胤礽,讓他受了這般打擊的。

因此上,胤禔也就越是堅持,非要留下來好生查探一一,看看這小子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