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得勝還朝禦駕親迎,榮寵至極……(第3/4頁)

提起這茬,康熙也不禁頷首:“此役,老九在銀錢上的奉獻確實不小。還有你,若不是你往江南,清理了江南官場,所得無數。又往廣州,草創了海事衙門,給老九後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也不能這般順利。所以說來說去,若論功勞的話,你也居功至偉。”

康熙這話倒是說得公正而又客觀,而他也確實從此事開始注意到老四不僅僅能當一個賢王,還有成為賢皇的實力。

但胤禛又哪裏敢接呢?

忙不得跪下:“皇阿瑪過獎,就如阿大人所言,一切都是您的英明領導。當時,張伯行上奏言說海中有賊,其余人等都以為他在危言聳聽。只有您心念百姓,秉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派冠勇侯前去。當時朝野之間,可沒少人說您大材小用。結果呢?”

“冠勇侯實在當世良才,不但帶兵打仗有一套,還觀察入微,以小見大。硬是在討賊之外,發現兩處巨大漏洞……”

胤禛誇表弟,誇老爹,各種滔滔不絕。

極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直讓康熙似笑非笑地眯了眼:“你這小膽,可不像當初與朕坦言那時咯!怎麽還越活越謹慎了呢?”

那越到最後,可不越得小心麽?

不然行百裏者半九十九,就栽在最後一步上,他可哪兒哭去!

當然想是那麽想,實際上他卻滿臉謙虛:“哪有謹慎?兒子分明實話實說。此事原本就是冠勇侯體察入微,皇阿瑪您心系百姓又知人善用,您二位所起到的作用才是至關重要,兒子不過錦上添花罷了。”

“此事若換任何一個兄弟前去,都能辦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就如您所言,上位者最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用……”

再度誇獎自家阿瑪跟表弟的同時,也表明自己不但有些能力,還知人善用。

仔細學習著些,以後也會是個合格的上位者。

聽明白他這言外之意的康熙滿意頷首,顯然很滿意他這恰到好處的分寸拿捏。

胤禛只如釋重負,再次身臨其境,明白什麽叫做伴君如伴虎。

皇阿瑪雖老,卻半點都不糊塗。

實在是太不好應對。

不過也虧得他這份不糊塗,還知道為大清江山、祖宗基業著想。沒有完全憑感情用事,否則的話,他可抵不過老二、老三,甚至同母弟老十四在他老人家面前都比自己更有存在感。

還有那幾個不爭不搶,只單純乖巧孝順的幾個年幼弟弟們……

屆時可個個都是威脅了。

哪能像現在這樣,老八徹底灰心喪志、老三被皇阿瑪抓了個正著之後。一切有競爭力的兄弟們失敗的失敗,躺平的躺平。

皇阿瑪身邊,漸漸的就只剩他這麽一枝獨秀。

就連此番謁陵、拜太廟、圓丘、奉先殿等,都時時帶著他。讓他在身邊攙扶,跟著跪拜,當時群臣看他的目光就大為不同了。

這可比前頭十四弟被賜皇上常服更有政治意義。

畢竟常服還可以說是父親對兒子的疼愛,這諸多祭拜卻更有立繼承人的意思。若非如此,當年十三弟代皇阿瑪祭拜泰山時,二哥也不會那麽緊張,因此而深深忌憚十三啊!

因為此一戰,宮中朝堂各種風起雲湧。

淑寧卻半點都不掛在心上,橫豎大外甥政治敏感度超高。根本不用誰從旁指點,就能走出最恰當合適的路數。

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現在儼然已經是無冕太子。

只等康熙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六十一年,一年一年熬過去。終究能千年古道走成河,多年媳婦熬成婆。

真正當家作主,讓諸皇子跟滿朝文武們都心悅誠服。再也不用都不經過禮部,自己就給自己王爵上加個正字,只為了彰顯雍親王得位之正。

她這一顆慈母心,可不就都掛在自家好大兒身上了嗎?

從康熙五十四年到如今,整整一千多個日夜。無日不擔心掛念,萬般憂慮。如今好大兒終於凱旋而歸,雖比預期的早了幾年,難免還會踏進這奪嫡漩渦。

當額娘的,也暫時不想顧慮那麽多。只盼著人能平平安安、全須全尾地回來。

結果盼啊盼,從中秋盼到了重陽,才終於盼到了好消息。

九月十三日,大軍即將回京。

剛從遵化回來沒兩日,累得差點舊病復發的康熙不顧所有人反對,堅持親自到城外十裏亭迎接他的將星。

再沒想到還能有這陣仗的虎威大驚,趕緊翻身下馬規規矩矩跪下,當場給康熙來了一個熱淚盈眶:“奴才何德何能,竟勞動聖駕遠迎至此?”

康熙哈哈大笑,走上前去親手把人扶起:“準噶爾幾度造次,屢屢叩邊。犯我大清疆土,無視我大清威嚴,劫掠我大清百姓,幾成大清心腹之患。愛卿率軍出征,陣斬策妄阿拉布坦,盡收其地又光復藏地。開疆拓土之余,兼有平叛之功,實在是我大清功臣,也是朕的福將啊!出城迎接至此有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