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引君入甕

只記得大魔導師會在長安求學五年,學的還只是《尚書》而不是全部的四書五經。

好在石仲魁有足夠信心,自己在大周學到的知識,足以傳授這年代的學子。

儒學真正傳到寒門中,還得從隋朝開了科舉之後。

兩漢時,即便是豪門家中,都不一定有全套的經史子集。

往往都是某個家族出了個善於注解某一種經書的大儒後,便專注於研究這本書。

當然,這和學問的載體還是竹簡有很大關系。

真正大規模推廣紙張,還得到東漢漢和帝,也就是公元105年之後。

而此時王莽剛剛篡漢,新朝是公元8年到公元23年間存續,讀書人使用的自然還是竹簡。

甚至到了東漢末年,曹操也算是宦官後代,但他求學時帶的還是竹簡。

進了長安城後,石仲魁很快在城東尋到一處面積還算不錯的宅子,花了兩塊馬蹄銀直接買了下來。

王莽篡漢朝局動蕩,就連京城裏,也有的是高官、家族被逼著辭官或者歸鄉。

石仲魁不求在皇宮附近找宅子,畢竟自己雖然是拿到了雲班寶箓的神仙,但在地仙界的南詹部州人間界,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外人、陌生人。

被權貴盯上自己不怕,卻也是個麻煩。

甚至別看王莽篡漢,在世人眼裏是個逆賊,但他此時卻是人間帝王。

沒那個神仙會傻乎乎的去搞死他。

好處沒有,代價卻大的很。

而且到了劉秀這一代,若是他那個當縣令的爹沒死還好說,但親爹一死,他其實已經是平民了。

甚至在他9歲時,兄妹幾人成了孤兒。

若不是叔父接去照看,能不能長大成人都難說。

而且劉秀的長兄劉演極其不靠譜,結交豪俠、肆意妄為。

說好聽點是仗義疏財,說難聽點,劉演就是個二流子。

劉邦再這麽說也是個亭長,有官身在,他結交豪俠是有一定底氣的。

同時結交豪俠的同時,劉邦更多的還是交好當地的官吏,可以說目的非常明確,活的更好,也打開自己的名氣。

而劉演十幾歲便出去胡混,最後也沒混出的名堂。

好在有老祖宗劉邦的例子在,新朝末年,赤眉、綠林、銅馬起義,大批地主豪強也趁機防抗新朝。

劉演和其他劉姓子弟自然不甘落後,趁勢起兵。

可惜最後傻乎乎的被人騙去京城,一刀給砍了。

若是他成功那是第二個劉邦,可失敗了,他就什麽都不是。

……

石仲魁既然在等著劉秀進長安求學,當然得考慮到劉秀平民身份,在城東離城墻不遠處買宅子來個守株待兔。

不過這期間,還得打響自己的名氣。

把王不離招來,命他化身成中年仆役,石仲魁白天在宅子裏,靠近大街一側院墻的水榭裏,彈琴吹笛。

偶爾也讀一讀《左轉》《尚書》。

琴聲很容易就能吸引住來往的行人,而且會彈琴在這年代,絕對屬於高雅之人。

更別說石仲魁的琴,是天庭之物,那笛子也是個中品靈寶。

只是石仲魁晚上回家陪媳婦,自然不會很早就來到長安城。

上午吹笛子、下午彈琴,吸引住文人士子的同時,三五日後就有小商小販,把攤位擺到石仲魁家附近的街道上了。

石仲魁經過這幾天,也知道了此時是時間。

但讓他意外的是,現在居然已經是新朝10年,大概是公元18年。

仔細算算,劉秀應該早已經進京讀書4年多了。

想了想後,石仲魁明白與其自己去找,還不如把人吸引過來。

平日裏除了彈琴吹笛外,閑下來便查看一番長安城內和城外,隨手幹掉那些個鬼魅、妖怪,賺點功德。

不知不覺便過了一個月。

大概是因為石仲魁始終沒露面,好奇的豪強、官吏果然如石仲魁期待的一樣,基本上也失去了耐心,連續七八天都沒幾個人上門求見。

至於那些個市井潑皮無賴,僅僅只是為了聽曲子,也不會來找石仲魁的麻煩。

更不敢找他這種雅士的麻煩。

這一個多月裏,聽曲的人不少,但為了偷聽他讀書的寒門子弟同樣不少。

既然劉秀讀的是《尚書》,石仲魁平日裏朗讀的書籍中,《尚書》自然最多。

這日王不離拿著一張石仲魁親手寫的絹布,攤開掛在宅子大門側邊的墻上,立馬吸引了十幾個家境看起來並不好的年輕士子的關注。

看到竹簡後心裏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宅子的主人家寫的字,絕對有大家風範。

西漢時期的書法是隸書,石仲魁僅僅只是一手楷書,就讓人一見便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再仔細看時,這才發現絹布上寫的居然是《尚書》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