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公主的良配(第2/3頁)

“老夫求見陛下!”

“王相,要關宮門了。”

來盯著關宮門的內侍為難的道。

張菁卻徑直進去,令王舉羨慕不已,“老夫有要事稟告陛下。”

“等著。”

年胥正在散步,為晚飯騰出胃口來。

“陛下,王相求見!”

謝引弓稟告道。

“王舉回來了?”

年胥倒是有些意外,“太快了些。”

晚些,王舉進宮。

“王卿辛苦了。”

“臣不敢言苦!”

君臣寒暄幾句,年胥問道:“此行如何?”

“臣見到了秦王,談及兩邊聯手夾擊南疆軍之事,秦王說也好。”

“也好!”

這話有些敷衍,有些欺負人!

但誰讓大周現在勢弱呢!

想到勢弱,年胥難免就想到了北征。

若非北征失利,他何須低頭與北疆軍聯手?

更無需令重臣去秦王那裏受辱。

但達成了此事後,終究對大周的態勢有絕大的好處。

在南周君臣看來,大唐的中心在關中,且李泌還在蜀地逍遙,秦王當務之急便是穩住關中,隨後攻打蜀地。

所以,大周將有十年左右的安全期。

孫氏在汴京之外黯然離去,臨走前有話。

——再不厲兵秣馬,再不厘清大周內政,國祚危矣!

文官們不以為然,但年胥卻深感認同。

正是危機感促使他當年重用孫石開啟新政。

新政失敗,孫石黯然下野。上次年胥想再度啟用孫石,可最終在方崇一夥的壓力之下選擇了退讓。

這份退讓中也有危機感的功勞。

當下保守派占據上風,若是孫石歸來,以他執拗的性子,必然會為了奪權而掀起巨浪。

可大周不能再折騰了啊!

想到這裏,年胥的眼中多了一抹黯然之色。

事後他令謝引弓去安撫孫石,孫石卻只是平靜的看著書,一言不發。

這是絕望了,還是什麽?

無人得知。

年胥收攏心神,見王舉風塵滿面,不禁暗贊老王辦事得力,“你見了北疆軍,如何?”

“雄壯。”

“秦王呢?”

“秦王看著……”王舉猶豫了一下,看看頭發有些斑白的年胥,說道:“雄姿英發。”

“你看好誰?”年胥對來請示宮門是否關閉的內侍搖搖頭,內侍告退。

王舉一路上把這個問題琢磨了無數遍,此刻胸有成竹。

“秦王!”

“為何?”年胥說道:“南疆軍更為龐大。”

“臣看秦王麾下士氣高昂,且秦王坐擁北遼故地,北疆,以及關中。只需不多時日,各地便能編練出無數大軍來。

而石忠唐卻不同,黃州、乾州屠城後,整個大唐南方,再無人願意為他效力。他只能從南疆異族中招募勇士。此消彼長,石忠唐焉能不敗?”

“王卿有遠見!”年胥贊道,隨後負手沉吟。

王舉也不顧疲勞的站直了身體。

出使大唐,接著拼命趕路,並非全是公心使然。

年胥對保守派頗為不滿,一直想提起一人來執掌朝政。

這個人必然不能是孫石一夥的,否則朝中便會掀起波瀾。

此人必須做事有譜,且勤勉,對年胥忠心耿耿。

王舉是參知政事,和保守、新政兩派沒關系。

此次出使也算是功德圓滿,且一路快馬趕路能加分。

此刻的恭謹看著便是忠心耿耿……

老夫的首輔啊!

王舉心中火熱,恨不能年胥馬上就開口:“王卿可為首輔。”

年胥沉吟良久,“明日召集宰輔們議事。王卿辛苦,且回去歇息。”

有些失望的王舉告退。

看著他離去,年胥搖頭,“王舉想做首輔,可他的身後太過單薄。若是讓他執掌朝政,你覺著可能鎮得住彭靖與方崇那夥人?”

他看著謝引弓,謝引弓低頭。“奴婢不敢幹政。”

“更換首輔朕也不能一言而決,你想幹政也沒機會。說!”

首輔之職是新舊兩派人之間的導火索,一旦丟出來,馬上就會引發大戰。

謝引弓說道:“奴婢不知。不過,奴婢覺著王相不如韓壁。”

這話沒有明確表態,但韓壁在朝堂上帶著新政派的殘余都只能在保守派的打壓之下苦苦支撐,老王這等勢單力薄的上去,只會被打的親媽都不認識。

“是啊!韓壁都不能!”

年胥默然。

“父親!”

年胥擡頭,見年子悅就在殿外,不禁莞爾,“亭亭玉立啊!”

“父親,該用飯了。”

“是嗎?”

年胥才發現到時辰了。

“一起。”

“是!”

父女二人在一起用了晚飯,飯後在大殿外散步。

“王舉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