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章 第三位美人兒(第2/3頁)

羅才雖說來到了北疆,可若是他對楊玄這個老板不滿意,隨時都有可能離去。

楊玄故意提及南周新政之事,便是想借此來徹底收服羅才。

他說道:“我前面說過,一切的一切,吏治為先。

南周新政以富國強兵為目標,歸根結底,是要重新布局,從賦稅到朝堂,來一個大變局。

這個想法沒錯。但他忘記了,人,才是政策的實行者。

孫石只顧著朝堂之上,想著壓制住了反對派,那麽新政再無差池,自然能行之南周……”

他停頓了一下,“他忘記了那些官吏良莠不齊,更忘記了自己的新政是在割肉,割天下人的肉。

百姓無可奈何,可那些既得利益者如何願意?於是新政到了地方後,官吏與地方豪強勾結,從富國強兵的好政策,就變成了害民的壞政策。這其中發生了什麽變化?就是吏治敗壞而已!”

這番話令羅才愣住了。

他琢磨過南周新政,甚至和不少人辯論過新政具體政策的好壞。

新政到了現在,實際上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算是進了個爛泥塘,步履維艱。

為何會這樣?

長安各界給出的原因大多相似:有奸人作祟。

所謂奸人,便是那些反對派。也就是說,他們把新政無功歸咎於朝堂上那些新政的反對者。

可楊玄卻否定了這個看法,犀利的指出此事錯在孫石等人。

是啊!

新政有沒有問題?

有!

但正如楊玄所說,瑕不掩瑜。

可這樣的新政為何失敗?

楊玄給出了一個新思路,錯在孫石。

若是在新政推行之前,皇帝和孫石等人就先整頓吏治,調整各處官員,把支持新政的有識之士盡可能的提拔起來。

那麽,新政如何會變成害民的政策?

羅才心中豁然開朗,看著楊玄的眼神頗為熱烈。

“我北疆如何?”

我……北疆!

這番話,果然打動了羅才啊!

楊玄心中歡喜,“歷來我都把吏治擺在前面,可畢竟沒有得力幫手。羅公來了,對於我而言,便是如魚得水。

吏治這一塊,羅公可全面接手。

到了桃縣,劉公,宋公,羅公,你三人便是文事的執掌者。”

“吏治你有何要求?”

“寬嚴相濟。我知曉絕對廉潔不可能,但要盡可能的確保官吏的清廉。我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施政不利,甚至陽奉陰違。一旦發現,嚴懲不貸。”

“長安斷了往來,那些科舉出仕的官員不會來北疆,那麽,官吏來源於何處?”

這是個最大的問題。

路上羅才想過,在長安斷掉了北疆的人才交流後,楊玄唯一能用的便是地方豪強子弟。

早在陳國之前,中原的官吏來處便是如此,地方考評豪強門第,按照門第來安排。

也就是所謂的只看衣冠不看人。

實則,在百姓無法讀書的當下,哪怕是開了科舉,可參與的絕大多數也是上等人的子弟。而任命官吏,沒躲過書的百姓也只能幹看著。

也就是說,在這個天下中,百姓就打了一回醬油。

選材制度,依舊回歸到了原先的狀態。

“此事,我帶羅公去個地方。”

楊玄招來了地方官員,“帶我等去縣學看看。”

“縣學?”羅才蹙眉。

楊玄和北疆豪強鬧翻的事兒他知曉。

故而地方豪強子弟便用不上了。

縣學和州學,大部分學子不就是豪強子弟嗎?

去那裏作甚?

一行人到了縣學外,楊玄阻攔了官員通知教授,“我等自行看看。”

他帶著羅才,便衣進了學堂。

讀書聲朗朗,聽的羅才心曠神怡。

“羅公來看看。”

羅才跟著楊玄湊到門邊往裏看。

課堂內坐著三十余學生,統一的青衫。

“七成多是百姓子弟!”

楊玄淡淡一句話,然後看了羅才一眼。

老羅你若是不震撼,我便不姓楊。

羅才果然是渾身一震。

“七成!”

七成意味著什麽?

北疆不小,各地學堂加起來,少說數百上千人。

七成,也就是說數百人是百姓子弟。

“七成?”

“對,本來更多些,但劉公他們苦勸,說若是官宦子弟,豪強子弟無法進入縣學,便是逼人走絕路。

我倒是不怕趕狗如窮巷,可仔細一想,我掌控北疆,就不該以個人喜好來決斷政事,這才放開了些口子。否則,少說九成。”

楊玄見羅才神色訝然,就知曉這位老先生久在長安吏部,習慣了那等循規蹈矩的官場文化,對北疆這等宛若悍匪般的施政手法不適應。

“有這麽些人才,羅公,吏治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