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夜無聲(第2/4頁)

雖然有著過目不忘的能耐,雲景學習起來很輕松,但這些年來,他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太高的文學天賦,作詩並不是他的強項。

所以,那最後一道題,作詩,對他來說挑戰不小。

也不知道考題是誰出的,最後那作詩的題,需要考生寫一首關於母親的詩,五言七言不限,四句八句也沒有限制,自由發揮。

關於母親的詩詞,雲景腦海中一下子就能想到幾首名垂千古的,他在猶豫一番後,決定不抄前世那些詩詞。

不是說他矯情不想拿高分,而是學問這種東西做不得假,他能抄一首詩騙過這個世界的任何人,但他騙不了自己的內心。

說到底,前世那些學過的詩詞,到底不是自己的,抄了,雖然沒有人找自己要版權,也不會有任何麻煩,可他還是想憑自己的真才實學寫一首。

寫首詩他自認為還是能做到的,至於好不好那就另說了,反正他也沒想過在這個世界成為有名的大詩人,自己靠真才實學寫出來的,說出去也理直氣壯,不丟人,主要是自己寫的詩,自己內心不會覺得尷尬。

要寫一首什麽樣的詩,雲景還沒想好,這個不急,留到最後,先將前面的考題做完再說。

第一題,居然是一道算術題。

題目是這樣的,說如今糧價兩個銅板一斤精米,張三手中有一百個銅板,他買了二十五斤精米,回家後,他煮了八斤米吃了,然後又把剩下的按原價賣掉,問,他最後手中還有多少錢。

至於為什麽張三回去後就一次性煮八斤米,能不能吃得下這樣的問題鬼才知道,反正對於雲景來說,這道題就跟送分題沒什麽區別,也就加減乘除的簡單運用罷了。

考卷上不需要寫過程,只填答案就可以,畢竟這個世界沒有阿拉伯數字和數學符號,要把全部過程寫下來很麻煩。

雲景直接心算,然後在考卷上認認真真寫上了答案,張三最後手中還有八十四個銅板。

實際上這道題出得對十來歲的考生來說看似有些復雜,但其中有些過程可以忽略,張三有一百個銅板,他只吃了八斤米,也就是十六個銅板,直接用一百減去十六就是他最後剩下的錢,其他過程直接不用考慮。

關於這道題,雲景嚴重懷疑,出考題的人是想把考生繞糊塗,當然,不管繞不繞,這道題對雲景來說都很簡單就是了。

這些年雲景一直練字,他的字雖然還沒達到師父口中‘能勉強見人’的程度,但還是寫得很不錯的。

考卷上的答案,很多時候也是要講究卷面分的,寫錯塗改都會丟分,雲景沒出這樣的小錯誤,他的字跡無錯,雖然談不上優美讓人賞心悅目,但很工整,讓人挑不出毛病來。

下一題,居然是一道禮儀題。

居然是岔開的,雲景懷疑出考題的人純粹是想搞考生的心態,上一題還是算數,下一題就是禮儀了,這很考考生的思維轉變能力。

嘖,處處是坑啊,難怪考個童生都那麽難了。

雲景的基礎很紮實,這道禮儀題對他來說依舊是送分題,很快工整的寫上答案。

接下來又是算術題,下面還是算術題,然後才是關於詩詞文章的填空題……

一題一題的做,雲景也不求快,只求全部做對,然後力求卷面整潔,偶爾也會在草稿紙上寫寫算算,確認了答案在抄在考卷上。

都是些對雲景來說簡單的題目,他做起了很輕松。

時間一點點過,個把時辰後,雲景已經將考卷上的九十九道題目全部做完了,字跡工整,無塗改無錯漏。

還是沒去考慮最後一道作詩題目,雲景又反復檢查了兩遍前面做過的考題,確定沒有出錯需要修改的地方,他才開始考慮最後一題。

關於做一首母親的詩……

面對這道題,雲景不禁沉默了下來,認真思索如何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去寫這首詩。

這是一道大題,恐怕占據的比重不小,寫出來的詩很可能影響的最終成績。

縱然如此,他依舊不打算去抄前世學過的詩詞。

“自己讀書這麽多年,別人學的什麽我也學了,憑什麽就覺得自己比別人差?需要用前世的東西才能證明自己?寫得好與不好,都是我自己憑真本事寫出來的,不丟人,縱使因此拉低了整體成績,我也能直面自己的內心,做到理直氣壯!”

心念閃爍,雲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抄詩固然爽,固然裝逼,但自己有多少斤兩,自己的學問如何,這是做不了假的。

然後雲景心頭有點想笑,他覺得,以自家師父的性格,明明自己沒去過邊塞,卻寫出一首名垂千古的邊塞詩的話,恐怕師父不會有任何理由,直接就甩自己臉上說自己是抄的,哪怕那首詩根本就找不出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