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當年隱情

楊毅看著楚琳瑯, 也是笑而不答,只是耐著性子道:“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楚琳瑯知道他應該也是猜到了,索性承認:“我的確將溫伯母接走了。她已經跟楊將軍您和離了, 再跟著您, 不合適!”

楊毅聽了這話,笑了, 只是笑意並未深達眼中。

“楚娘子, 你是聰明人,識趣的話,就將人交出來。你知道的,我老早就派人盯著你的院子, 你若帶著她, 是絕不可能離開此地的! ”

楚琳瑯微微一笑,伸手給楊毅斟滿了一杯酒:“我也跟溫伯母的際遇相類, 她的苦楚我能懂上幾分。可是楊將軍您的行事, 我卻不大懂。既然你當初決定放手, 為何還不肯放過溫伯母?難道是你因為愧疚而自覺有照顧她的義務?”

楊毅從來沒有跟人提起當年休妻的往事,當然也是因為不曾有人如楚琳瑯這般當面直白的問起。

他倒也沒有什麽隱瞞的,只是有些悵然道:“當年溫氏刺傷了我, 我流血過多而昏迷不醒。所以當年的休書乃是族中長輩自作主張。等我醒來的時候, 溫氏……已經被送走了。可是戒行那孩子, 卻認為是我休了他娘,而對我耿耿於懷。”

楚琳瑯聽了這些, 卻是略微嘲諷一笑:“楊將軍就算醒著又能改變什麽?我雖然不曾親歷當年之事,卻也能猜出幾分來。溫伯母從嶺南初來乍到, 無論是口音還是習慣, 應該都與將軍府裏的姑嫂長輩不太一樣。你常年不在府中, 只留著她一個人仿徨無依,只能同故意與她親近的陶慧茹結下友誼。陶慧茹熟悉楊府上下的親眷,待人接物應該也比溫伯母不知高明多少。她來得越勤,卻越彰顯陶慧茹的賢惠能幹,凸顯了溫伯母的木訥不通。以至於你心裏都暗暗生了比較,覺得溫伯母雖然是個文墨出眾的才女,可是人情世故上卻磕磕絆絆,只能在你回府的時候傾倒苦水,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楚琳瑯這般緩緩道來地分析,字字句句居然還原了當時的情形。

那時的溫氏,的確每次都要在他滿身疲累回府的時候,宛如受了若大委屈一般,不住口地抱怨。

可是她抱怨的那些人,卻是看著他長大的嬸母嫂嫂,哪有她說得那麽不堪?

一來二去,他也不勝其煩,覺得溫氏被父母嬌養,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倒不如陶慧茹通達明事理,與他家人處得一團和氣……

楚琳瑯看著楊毅的神色,便知道自己的這一番猜測都應該中了。

她嘆了一口氣,淡淡道:“楊將軍,你早已偏心,成了陶慧茹逼瘋溫氏的幫兇。那封休書是不是你親筆寫的,真的沒有太大的幹系。難道你那時醒著,就能明白她撞破了你與她閨蜜的奸情時,憤懣填胸的苦楚,並且及時疏導她嗎?從她嫁給你的那一刻,她的結局便已經注定了。”

楊毅當年跟陶慧茹的那一次,當真是因為他跟溫氏吵架後,喝醉了酒,當時發生什麽,自己完全都不記得。

就連陶慧茹也說,他倆當時不過是醉酒得厲害,才會醉臥在一處的。

在溫氏瘋了之後,他也不得不為陶慧茹的名節著想,在陶家人,和楊家幾位叔嬸的逼迫下,跟陶慧茹成了親。

而在那之後的很多年裏,楊毅也懷疑過這場醉酒捉奸,是陶慧茹的安排。

總之在他看來,當初的悲劇,實在是種種湊巧下來的無奈,他雖然有錯,但絕非錯得離譜的那一個。

可是今日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頭片子,卻針針見血,一下子剖析出來了溫氏當年在楊府孤立無援的窘境,更點出了他也是陶慧茹的幫兇,一起逼瘋了溫氏。

這樣有理有據的分析,比戒行那小子的冷冷指責更加叫他難以接受。

楊毅用力一拍桌子,冷聲道:“你才多大的年歲,懂個什麽?我還是那一句話,你趕快交出溫氏,不然休怪我對你不客氣!”

楚琳瑯在方才說話的時候,一直瞟著院子裏的壺漏,而在此時,她算計著時間已經差不多了,才微微笑道:“人的確是我救走的,可是她現在並不在我這了。”

楊毅聽了這話,狠狠眯起眼睛,顯然並不相信琳瑯的話。

琳瑯不緊不慢道:“您也說了,我若想帶著她一起走,是絕對走脫不了的,可若是有人只帶著她一起走,方法可就多了去了。”

原來就在琳瑯救下了溫氏之後,馬上就想到了萬一有追兵跟著她該怎麽辦。

楊毅的膽大心狠,絕非常人能想象。

那可是能策劃綠洲劫船大案的人啊!若是一路追尋過來,她帶的這些人,應該也是招架不住。

所以當時琳瑯就跟七爺細細商量了一番。

溫氏是司徒晟的掣肘關鍵,必須穩妥送回京城。

所以就在到達西北州縣時,楚琳瑯借著自己店鋪的運貨船只路過的時候,讓冬雪陪著溫氏,再調撥了兩個可靠的隨從,護送她們跟著這艘空貨船,一起回轉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