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教子 道理(第2/3頁)

“此刻若是重文,或許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極好效果,或許他們確實發自內心的想為國家好,能夠成為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這樣的人,甚至於王忠嗣。但發展至最後,隨著人心的不足,一樣會有安祿山、史思明之流的出現。”

“這個張昭早年受到武人壓迫,固執己見,覺得天下武人都是一丘之貉……”

“父皇為了平衡文武之道,也為了天下發展,鼓勵天下人識文斷字,提升文人的地位。他這個儒林魁首,卻不知足,覺得不夠,想要得寸進尺,動了將武人束縛的心思,以士大夫的名義,拉攏志同道合之輩,想要獲得更高更多的權力地位。”

羅康叡繃著臉,說道:“此人好壞。”

“壞?”羅幼度搖頭道:“不能這麽說,父皇若效仿史上昏君,幹一件荒唐的事情。父皇敢說,在勸諫的大臣中,必有張昭此人,甚至於死諫。為了國家而死,為了理想信念而死,張昭不會皺一下眉頭。”

羅康叡一臉糾結,道:“這麽說,他又是純臣?”

羅幼度笑道:“可以這麽說。除非皇帝昏庸,廟堂上奸佞把持朝政,一般情況下並無好壞之分。只有理念不同之別……”

他說著收起了笑臉,嚴肅道:“但往往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對的,為了他心中的正確答案,他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羅康叡似懂非懂,有些茫然,又覺得明白了什麽,點了點頭,然後搖了搖頭。

羅幼度摸著羅康叡的腦袋,父懷大慰,自己的這些年給他灌輸的文武平衡之道,總算沒有白費。

他繼續說道:“為父再舉一個例子,不說張昭,就說竇儀,竇相公。皇兒覺得竇相公如何?”

羅康叡來了精神,說道:“那自然是人臣之表率,一代賢相,父皇最倚重之人。”

羅幼度哈哈大笑:“不錯,竇相公與為父而言就是太宗皇帝的魏征、馬周,朝廷少得了誰都行,就是不能少的了他。要不是他多次給為父潑冷水,為父保不準就成楊廣了。不過為父在有些時候,雖聽進了竇相公的話,依舊會固執己見。”

“比如打大理,他便不同意。他說大理天高地遠,窮山惡水,即便取之,所得土地亦無法為朝廷帶來利處。揮師征伐,勞民傷財,全無利處。父皇當初在前線,全當沒聽到,事實亦證明竇相公說得不錯。”

“就奪了大理的那幾州土地,情況復雜,夷民混雜,極難管制。雖說不鬧騰,很多事情卻也陽奉陰違。別說回本,朝廷年年都得往那邊投一大筆的錢財。”

羅康叡偷偷看了羅幼度一眼,不敢說什麽。

羅幼度卻笑道:“但父皇卻不覺得有什麽不對,他日朝廷出兵大理時,朕在那邊的布局,將會給我朝將士帶來極大便利。所以,此事皇兒覺得是竇相公錯了,還是朕錯了?”

羅康叡道:“孩兒覺得都不能說錯,竇相公是為民生,而父皇是為開疆擴土。”

羅幼度道:“對嘍,目標不一樣,不能以對錯來分辨。都是對的,為何為父不聽竇相公的提議?”

羅康叡道:“因為父皇是皇帝。”

羅幼度開心地眯起了眼睛道:“不錯,父皇是皇帝。為何要委屈自己,聽竇相公的?”

羅康叡大悟,高興說道:“父皇,孩兒明白了。孩兒代替父皇監國,就代表著父皇,孩兒不會委屈自己,會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分辨對錯。”

羅幼度將羅康叡抱了起來,笑道:“正當如此,說白了,滿朝文武都是出主意的,你我父子才是蓋棺定論的那一個,有什麽好怕的……”

羅康叡還小,趙普、竇儀這些輔政之臣,肯定會將事情揉細了分析給羅康叡聽。

羅康叡只要依照本心選擇就好,至於選擇的結果,必然是對的。

毋庸置疑!

羅康叡猶豫了會兒,說道:“那張昭……”

羅幼度更是開心,說道:“還以為你不在意呢,這方面有些深奧。你能夠領會便好,不能領會也不在意。”

他想了一想,說道:“你很想打籃球,可是籃球掉進了糞坑,怎麽辦?”

羅康叡想象了一下,嫌臭的皺了皺眉,想了想怪笑道:“孩兒會讓小邢子去撿,洗幹凈了再玩。”

羅幼度問道:“那你為什麽不自己去撿?”

羅康叡想也不想地說道:“多臟呀!”

羅幼度一本正經地點頭道:“是啊,多臟呀。”

……

太原府。

盧多遜召集麾下各部參軍,詳細的安排著他們的工作。

太原府是河東核心,戰略要地,未來遷都洛陽,太原的戰略意義更上一層。

也是因為過於重要,太原府並不設置府尹,而是以州府長史為第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