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胡與漢(第2/3頁)

他忽然也很希望能再有一個汪總帥那樣的人,能夠與蒙軍說上話,保全他的一家老小。

“宋人想要功勞,不會像汪總帥那樣保全我們的性命,大帥只好征發我們來攻城……”

“征發?”李丙此時才開口,喃喃道:“我娘……我娘……”

馮量載拍了拍他的肩,道:“打仗,死人是難免的,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他擡手招了招,把周圍幾個俘虜都聚到身邊。

“大家夥聽我說,我是能夠給大家夥說話的,今兒我們這些人領的吃食也比別人多些吧?明兒大家夥好好幹活,我來保大家夥。

汪總帥數十年保全百姓的功勞被宋人毀了。這種時候,我雖然也落了難,但一定會保著你們……”

……

與此同時,洛陽府中。

“當此時局,我輩漢人該做的是保境安民,以顧全百姓為重,李璮呢?因私而忘公,該死。”

董文炳正在與一名由燕京來的官員談論,語氣漸漸激憤。

“多少年的苦心經營,才促使陛下用漢制!萬一因李璮、王文統一己之私,而使陛下猜忌漢人,三十年功勞因之而毀,罪莫大焉!”

郭弘敬連忙拱手稱是。

方才他提及燕京之事,說到王文統死後,忽必烈似乎開始親近蒙古、色目大臣,董文炳便忽然激動起來。

由此可見,這位經略使、萬戶總管一心為民,心向漢法。

至於王文統之死……郭弘敬聽他兄長說過“此事或許另有隱情”,卻不知是什麽隱情。

明面上看,陛下明知王文統曾助李璮謀反,還是重用,並將國事托付,可謂君恩深重,信任至極。

王文統受此重恩,本該摒棄李璮,以漢制為重,並報陛下重恩……卻還是反了。

漢臣們也沒什麽好說的。

因為錯的就是王文統,於情、於理、於法,王文統大錯特錯,陛下無可指責。

董文炳罵來罵去,也只能罵李璮、罵王文統。

郭弘敬則是默默聽著,並不多話。

他是剛到河南路任官的……

今年,忽必烈終於得到了分封在西夏舊地的蒙古宗王的支持,開始命張文謙治理西夏舊地,著重勸課農桑、水利之事。

不久前,又升郭守敬為副河渠使,隨唆脫顏前往西夏故地視察河渠。

董文炳總領中原錢谷,自是明白這是為了什麽。

要繼續北征阿裏不哥、要平李璮之亂、要攻李瑕收回川陜,處處要用錢糧。

錢這一方面……董文炳知道他的陛下極有錢。

整個天下的金銀珠寶一直在流向哈拉和林,至今已不止五六十年。

當然,董文炳也不知他的陛下到底有多少錢,總之黃金家族肯定是不負其名。

糧這一方面,則是重中之重了。

郭弘敬便是派來提舉河南路河渠的。

董文炳對水利、農田之事很感興趣,遂親自與他相談到夜裏。

談完了李璮,又談到李瑕。

“關中必然得要收復。”董文炳嘆道:“令兄前往西夏治水利,若文你則來河南。隔在中間的便是這李瑕了。”

郭弘敬應道:“我雖不知兵略,卻知於水利而言,關中對河南至關重要。”

他時年才二十一歲,話不多,姿態始終一板一眼的樣子。

董文炳顯然很欣賞郭弘敬,也願意與他多說。

“不錯,只待東平李璮、西滅李瑕,則河南可恢復太平,你我才能好好治理,為百姓謀福。”

郭弘敬深受觸動。

他雖才到洛陽府,已開始敬佩自己這位上官。

……

潼關。

何泰大步走上戰船,領著麾下兵士準備往黃河下遊。

戰船是宋軍在夏陽渡收繳的,本就是他們這些兵士的。

區別在於,他們原是為劉整,為蒙古效力,如今卻是為李瑕效力。

黃河洶湧,這一去便是生死未蔔,不免有士卒心生嘀咕。

“統領,我們才投降,怎就做得這樣冒險的事?”

何泰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擡起頭,看向潼關城頭的李瑕。

為李瑕而去死戰,能做到嗎?

當然做不到,憑什麽為別人去死。

……

李瑕在潼關上看著克敵營的船只。

這些兵將,在劉整麾下從不打硬仗,箭灘渡之戰逃了、北洛水之戰逃了、高陵縣之戰逃了,先降蒙古,再降他李瑕。

今日他李瑕能給他們的俸祿,蒙古人也能給。

這支軍隊似乎已不值得信任了。

唯有一點,蒙古人給不了。

他李瑕要打天下,不是委曲求全地給蒙古人引路殺自己的同胞以促成統一,也不是舍棄一半的人口與土地偏安一隅。

而是這南與北所有人共同的天下。

李瑕確實很在乎這一點。